logo
  • 加载中...
新闻频道
国内外无公害蔬菜发展概况简介
时间:2014年09月20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无公害蔬菜俗称绿色蔬菜,是集安全、优质、营养为一体的洁净蔬菜。无公害蔬菜生产既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和有利于人体健康,也是出口占领国际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蔬菜的安全性及品质已成为我国蔬菜生产的瓶颈和公众关心的热点,无公害蔬菜生产面临着众多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国外无公害蔬菜迅猛的发展形势,了解国内无公害蔬菜发展历程和概况,才能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我国调整和制定无公害蔬菜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国外无公害蔬菜发展概况

1.1  概述

国外发展无公害农业.是针对二战后世界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发展中,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而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土壤物理性状恶化以及农产品残留毒性高等问题提出来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荷兰、日本、新西兰等国就开始发展无公害蔬菜.采取无土栽培的方式,对一些果菜类蔬菜进行无公害生产。在新西兰,半数以上的番茄、黄瓜等是无土栽培的(严力蛟等,1999)。到了60-70年代,污染严重的发达国家就开始了与“无机农业”相对应的“有机农业”的试验研究,主要是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探索自然方式或其他方式生产农产品。如在工业高度发达的日本,许多城市郊区的菜田被工业“三废”所污染.土壤里的重金属富集。使蔬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慢性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曾拨专项资金,组织力量对“重金属污染”进行研究.通过客土换层、地底暗灌、配方施肥、生物固定等综合农艺措施,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方志权,1998;闵跃中,2001)。美国、前苏联等在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利用微生物降解菜地里土壤有机污染物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是以高度的标准化为基础进行生产的,倡导在天然环境中栽培蔬菜.无公害蔬菜向有机蔬菜方向发展。目前世界上应用无土栽培生产无公害蔬菜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00多个,美国、荷兰、日本、德国、瑞典、丹麦等国都己先后建立了蔬菜无土栽培的基地和水培场,无土栽培实现了集约化、工厂化生产,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和低耗的目的。

1.2美国无公害蔬菜发展概况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倡导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无公害蔬菜生产主要特点为(郁樊敏等,2002):(1)生产高度专业化,各地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只生产几种最适宜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蔬菜,以满足合同的需要,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全国性蔬菜生产分工体系;(2)生产过程高度机械化,从播种到收获以及采后处理,都实现了全盘机械化;(3)生产管理科学化,在生产过程中广泛采用一整套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确保生产过程中无污染;(4)生产标准化,美联邦政府专门制订全国性有机食品标准.从无公害蔬菜生产(如土壤环境、农作物的营养获取、病虫草害防治等)、销售方面进行详细的规定,达不到要求的农场不得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达不到标准的蔬菜不得作为无公害蔬菜销售。

1.3  日本无公害蔬菜发展概况

日本也是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无公害蔬菜较早的国家之一。日本政府于20世纪末期开始大面积种植无公害蔬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做到了蔬菜品种良种化、肥料施用有机化、生产操作机械化以及栽培管理技术生物化(杨顺江等,2002)。其主要技术有:(1)合理规划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创造适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环境。蔬菜生产基地向远郊转移,并做好对大气、水质、土址等多种污染项目的检测,对选好的生产基地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生物和重金属污染。灌溉水源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达到可生饮的标准。大力推广工厂化式的蔬菜生产技术,进行无土化蔬菜栽培,避免土壤污染。(2)科学施用有机肥,利用农业作业的特殊方法避免施用化学肥料。(3)采用科学方法防治病虫害。首先尽量选用抗病力强、病虫较少的蔬菜种类,同时选择抗病的品种:其次,选用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中允许的萃取、提取液和矿物油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同时还运用生物物理的方法来防治病虫害,从而杜绝了农药的使用。(4)积极推广无公害蔬菜的杂草防除技术。一般采取人工或是机械的方法除草.利用黑色地膜覆盖,以抑制杂草生长;利用生态控制杂草繁殖原理,研制微生物除草剂。完全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2国内无公害蔬菜发展概况

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从无到有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刘光德等,2002)。

2.1  无公害蔬菜的实验探索阶段(1983-1993)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无公害蔬菜的概念并开始进行试验研究。1982年,江苏省首先提出了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防治。1983年,全国23个省市开展了无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探索出一套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污染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梁称福等,2001)。1984年广州出现了全国第一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985年农业部开始立项组织长江流域七省市(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进行“无公害蔬菜”病虫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全国推广无公害蔬菜面积约4万hm2(吕洪飞,1999)。80年代中后期由武汉、江苏等地提出了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分三个阶段实施的方案:第一阶段解决化学农药对蔬菜的污染问题,即蔬菜产品不含禁用的剧毒农药,其他农药残留不超过标准允许量;第二阶段解决化学肥料(主要是硝酸盐)对蔬菜的污染问题,即食用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控制在432 mg/kg以下;第三阶段解决工业“三废”(污水、废气、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蔬菜的污染问题,要求“三废”中的有害物质、有害微生物含量不超过标准允许量。

2.2无公害蔬菜示范研究阶段(1994-1998)

1996年以来,无公害蔬菜在我国各省市的发展非常迅速,北京(北京市农业局,2002)、天津(王斌等,2000)、上海(方志权,2002;郁樊敏,2003)、南京(周虹,2002)、广州(区晶莹等,1996)、武汉(罗绍彬等,1996)、南昌(吕洪飞,1999)、长沙(邹永霞等,2000)、青岛(张汝安,2000)等大中城市都以不同形式、大范围地开展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示范和推广,并建立了适合各自特点的从基地检测、生产、蔬菜检验以及采收、销售管理系统。许多大中城市先后成立无公害蔬菜工作领导小组,青岛、长沙、武汉、郑州等市还将无公害蔬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颁布了政府行政规章,成立了蔬菜质量检测中心。

2.3无公害蔬菜规范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民众对存在的蔬菜的质量不高和食物中毒等安全问题的反响越来越强烈。为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并于2001年10月1日颁布实施GB 18406.1-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和GB M8407.1—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两项国家标准,提出了无公害蔬菜总要求。同年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对食用农产品实施“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以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消费,并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对农产品实行无公害监管。2002年农业部又颁布实施了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的行业标准。农业部关于无公害蔬菜的一系列行业标准比较细致而全面。一系列蔬菜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在山东、福建、浙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推行。

    至2004年,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农业、质检、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为主体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农业部与市场信息司,2005)。截至目前,无公害蔬菜“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己初步建立并在不断完善,参照相关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标准、农药化肥使用准则,并建立了专门的产地检测机构和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市场建设也初显成效,许多大中城市设立了专门的营销网络,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一部分成功地进入了国际市场(吕洪飞,1999)。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许多地方的无公害蔬菜生产仍在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蔬菜产品质量大部分达不到GB 18406.1-2001标准要求。因此,全国各地加紧落实农业部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全面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化,从而提高我国蔬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王永锋  高付军  陈  华

(1.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农业局;2.河南省新乡市农业局;3.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农业局)

农业科技通讯2011(5)

 

(作者:佚名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