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加载中...
新闻频道
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推广前景
时间:2014年09月20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大豆是我市主栽农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在50万亩以上,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20%左右,特别是我市的泽州、高平等地面积权重更大。作为全省有名的大豆盛产地,是商品大豆的主要产区,大豆已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作物和效益型作物,也是发展品牌农业的优势作物。近年来,我市大豆生产发展迅速,种植栽培技术的改进促进了产量的提高,大豆年总产量在7.6万t左右。

  我国加入WTO后,大豆成为我市的主栽农作物,虽然具有非转基因农产品的优势,但我们现在所生产的大豆产品的商品性一般,尤其是在当前大豆生产中基本是连年种植,很少进行轮作倒茬。病、虫、草害多发,为了保证产量,农民多采用毒性强、残效期长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大豆产品中有害物质增加,食品安全性降低,这一高产、低质、低价的大豆生产方式,已日益成为发展大豆生产的重要障碍因素。如何尽快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使我市的大豆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已成为当前大豆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大量高毒、长残效化学药剂大面积施用,不仅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影响不好,而且严重污染了农田的生态环境,破坏了天敌资源,人为降低了农田系统的自然控害能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越来越多的隐患。

  根据现有农业生产条件,遵循农业有害生物的精确性可持续管理原则,按照IPM原理,将大豆田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研究对大豆整个生育期内主要的病虫害进行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等防治措施优化组合的综合防治,形成有实际意义、可操作性强、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并保证大豆优质、无公害安全生产的植保新技术规程,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大豆品质,使我们的大豆真正成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的安全优质食品。这样不仅可以经济、有效地解决目前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将为我市品牌大豆的生产储备必需的植保新技术。搞好优质大豆安全生产,提高大豆品质,属于农业植保技术应用领域。

  优质大豆安全生产,应以抗病虫育种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应用各种安全措施生产出无公害的优质产品。但是,当前我省乃至国内的大豆抗病虫育种还远远跟不上生产无公害食品的要求,绝大多数病、虫害尚不能通过育种来克服,必须通过生育期间的药剂防治来解决,以经验防治为技术核心,以单个病、虫为防治对象,是防治的较为原始阶段。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大豆应用无公害农药及综合防治技术防治病虫害的模式。

    自2001年,我们开始进行生物农药或制剂,高效、低毒农药防治大豆主要病虫害药剂筛选试验,先后引用可杀得2000、菌克毒克、虫螨克、BT苏得利等药剂;自2002年,又引进佳多牌智能虫情测报灯,并将其与常规黑光灯进行虫情监测对比试验;2003年实地结合引用了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卫士牌手动喷雾器等。

    多年来我们选择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围绕生产、开发优质无公害大豆为目的,将大豆的五虫(地下害虫、苗期害虫、大豆蚜、豆天蛾、大豆食心虫)四病(大豆根腐病、灰斑病、细菌性斑点病、孢囊线虫病)以及天敌生物等作为一个整体,以建设IPM基地为基础,以植保新技术为支撑,以研究应用生物或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农药控害技术及推广精准施药技术为切入点,对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等防治措施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优质无公害大豆生产植保技术规程。具体内容如下;

  应用生物或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农药控害(五虫四病)技术。①应用高效、低毒种衣剂防治大豆地下害虫、孢囊线虫。②应用菌克毒克、小叶敌或生根粉等药剂或制剂防治大豆根腐病。③应用虫螨克等药剂防治大豆蚜虫和红蜘蛛。④应用BT苏得利、京博多面手快杀灵等药剂防治大豆毒蛾、银纹夜蛾、大豆造桥虫、豆天蛾等生长期叶部害虫。⑤应用速克毙、桃小灵等药剂防治大豆苗期二条叶甲、东方金龟子和食心虫。⑥应用可杀得2000、多菌灵等防治大豆霜霉病、紫斑病和灰斑病。⑦应用小叶敌、农用链霉素、代森锰锌等防治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和细菌性叶烧病。

  应用精准施药技术。①改进防治策略,适当放宽防治指标,提倡兼治、挑治。②改进施药技术,积极推广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技术。

  应用物理控害技术。①智能型测报灯定量预测预报技术。②频振式杀虫等应用技术。

  进行6万亩综合防治技术示范。我们本着以病、虫测报为前题,以小区试验为基础,以大面积示范为验证,以建立无公害农药防治基地为保证。通过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验证试验效果,巩固应用成果。最终形成了一套应用无公害农药及其他综合措施防治大豆主要病虫害的优质大豆生产技术模式。所制定的技术指标明确、合理,实施内容有针对性,试验方法科学,技术路线清晰,进度安排得当,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强。提供的生物农药或制剂防治大豆病虫害技术配方符合高效、低毒、低残留及优质无公害大豆生产植保技术规程。

  主要技术指标。大豆商品性状:①通过技术指标的实施,使大豆籽实虫食率控制在1%以内,病粒率控制在0.5%以内;②大豆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绿色食品规定标准以内。田间防治指标:①虫害平均防治效果为85%以上。②病害平均防治效果为75%以上。

  经济指标。①亩可挽回产量损失10%~20%。②产投比为6.1以上。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己成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这既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应对入世挑战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确保消费安全,是对农产品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最低标准,对于农产品的进一步深加工增值和扩大内销、外销量有极其重要意义。

续刚太,高江涌(山西省晋城市农业委员会,山西晋城048026)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年第2期

 

(作者:佚名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