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1发展立体农业的原因
1.1人多地少矛盾突出: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人多地少,中东部地区人口繁多密集,人口增长过快,人均占有耕地减少,因此需要集约地经营耕地,发展立体农业是最佳途径之一。
1.2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由于工农产品剪刀差,农产品价格较低,农田纯收益较低,农民因收益少而愿意到城市打工赚钱,务农思想日趋淡化。如果把粮食大幅提价,又会牵动许多商品涨价,考虑到全局和城市居民的承受能力,目前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因此,只有从提高农田收益着手,才能调动务农积极性,立体农业是有效途径之一。
1.3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目前仍有许多常年流动的外地务工人员,劳务进城和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就业,相当一部分要靠农业本身的深度开发消化,而立体农业就是有效途径之一。
1.4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国加入WTO,必然要求农业提供多样化的优质产品,若农业能生产出优质、无公害、多样化、稀有、特有的农副产品,定将会带来丰厚利润,发展立体农业能适应这种需求。
2立体农业的模式和特点
2.1立体农业的模式:构成立体农业模式的基本单元是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食物链结构和技术结构。常见的有以下模式:
2.1.1种、养结合
2.1.1.1形成种、养自然生物链:如将种植美国提子葡萄和养殖水蛙、鸡、鲫鱼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然生物链,在有效的空间内创造立体生态效益。再利用空间种植优质牧草,放养土鸡,每亩饲养土鸡100只。用鸡粪、杂草、树叶沤制农家肥繁殖蚯蚓,每平方米可得蚯蚓20千克,用蚯蚓养鸡,蚯蚓粪育蝇蛆喂养水蛙。如此利用生物链搞生态立体农业,每亩年收入在万元以上。
2.1.1.2作物秸秆、沼屑的利用:利用作物秸秆、渣屑加工制作培养料,栽培食用菌,将食用菌采摘后剩下的废料生产菌糖饲料饲养畜禽,再将畜禽的粪便倒入沼气池产沼气作燃料,用沼气渣喂蚯蚓,蚯蚓作蛋白质饲料喂鸡。
2.1.1.3稻田养鱼:在稻田养鱼,鱼在田间游动摄食,可起松土、除草、灭虫作用,促进稻根发育,抑制杂草繁生,减少水稻病虫害,鱼类排泄的粪便则可肥田。
2.1.2养、养结合
2.1.2.1鸡粪、残料养猪养鱼:利用饲料养鸡,在鸡棚里垫一层糠,1-2天后将垫上的糠粪清出放入缸内,压紧加盖,经发酵5-7天,取出加些营养添加剂即可喂猪,猪粪经发酵后可用来喂鱼。
2.1.2.2蚯蚓、鸡粪、猪粪循环利用:用蚯蚓及残料养鸡,鸡粪喂猪,猪粪繁殖蚯蚓,循环利用。
2.1.2.3鱼、鸭二位一体饲养:池糖养鱼,塘内圈养鸭。即用竹片织成竹圈打桩固定,高出水面33厘米,高塘底16.5厘米,内固定竹排,并用油毛毡搭个棚,供投料、鸭吃食、避风雨、遮阳用。
2.2立体农业的特点和作用:立体农业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约”,即集约经营土地,体现出技术、劳力、物质、资金整体综合效益;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能力;三是“持续”,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质量,增强农业后劲,不断提高土地(水体)生产力;四是“安全”,即产品和环境安全,体现在利用多物种组合来同时完成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农业发展。反之,立体农业可以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间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3立体农业的效益
立体农业就是对耕地复杂利用,所以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有很好的生态效益;立体农业增加了单位面积上多种农产品的总产量,相对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济效益高;立体农业是集约农业,即能增加就业,又给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社会效益好。
李丹(梨树县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