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加载中...
新闻频道
澳大利亚发展碳汇农业对中国的启示
时间:2014年09月20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尽管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单位GDP碳排放量比世界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都低,但2010年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来自国际的减排压力与日俱增。

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 ~45%的自愿减排目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定了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2007年,在联邦大选中胜出的陆克文政府上任批准加入《京都议定书》,提出澳大利亚承诺205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00年的水平减少60% ,使得气候变化再度成为澳大利亚环境争论的焦点,也是澳大利亚气候变化政策转变的开始。承诺减排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失去一部分发展的机会,但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推行低碳经济,深入挖掘国内的减排潜力,提前应对未来将面临的减排压力,实际上是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农业系统既是高排放的碳源又具有难以忽视的碳汇功能。近些年来,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减少农业碳排放、增加农业碳汇的技术手段及政策环境。本文主要讨论了农业领域碳减排的途径,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中国碳汇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农业的“碳源”与“碳汇”双重特征

1.1 农业已成为人类重要碳源

工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从传统的依靠系统内部自身循环转变为主要依靠化肥、农药和机械等大量外源性投入的化石农业,这导致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可谓进入“高碳农业”时代,农业已逐渐成为一个巨大的“碳源”,特别是非CO 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2007年政府问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农业是全球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 ,相当于每年产生150亿t的CO2;IPCC第三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农业排放的非CO,温室气体占人为排放的非CO 温室气体总量的14% ,其中农业排放了84% 的N 0和47% 的CH 。

1.2 农业具有巨大碳汇功能

农业系统既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碳汇”一词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即从空气中清除CO 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的总称。农作物由于承担着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食物和纤维品供应的任务,碳汇功能往往被忽视和掩盖。在全球高度关注碳排放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对农业的碳汇功能展开分析。

1.2.1 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量的CO,农作物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力较高的系统,生物量(干重)很高,生物量中含碳可达到43% ~58%。据计算,植物体每积累1 kg干物质,可吸收1.74 kgCO ,同时释放出1.07 kg0,l4。目前我国在农业领域单按农产品质量计算,每年可吸收CO 约为7.77亿t;若按农作物面积计算,年净吸收CO:的质量则约为22.8亿t[ 。

1.2.2 土壤有机碳的增加土壤中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并具有从大气中吸收并储存CO 的天然固碳功能,不同类型土地的转换也会引起碳源和碳汇的转化。

1.2.3 其他农业固碳节氮项目如测土配方施肥、退耕还林等项目能够带来巨大减排效果。如果措施得当,农业系统的固碳效应不仅可以抵消其自身的排放,还可以部分抵消工业及其他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就使农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提高了“以工补农”的经济可行性。以美国为例,2009年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报告显示:2007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71.5亿t CO:当量,其中农业排放为4.13亿t CO 当量,但整个农业系统固碳达到10.63亿t CO:当量,不但完全抵消了农业自身排放,而且使美国温室气体净排放降低为60.88亿t CO 当量,农业的碳汇效应已经成为美国政府“以工补农”和世界温室气体谈判的重要依据。

2 澳大利亚发展碳汇农业经验

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比重不高,但累计碳足迹和人均碳排放水平均很高,居发达经济体首位。1990年和2004年澳大利亚人均CO2排放量分别为16.3 t和16.2 t,均远高于1990年4.3 t和2004年4.5 t的世界人均c0:排放量 。2009年澳大利亚的人均排放量高达27.3 t,是中国人均排放量的5倍。

作为农业大国,澳大利亚的农、林业温室气体排放份额较大,占全国总排放的23%。如不充分利用农业对减排的贡献,澳大利亚很难实现承诺的长期减排目标。

201 1年澳大利亚政府发布《确保清洁能源未来——澳大利亚政府气候变化计划》(Securing AClean Energy Future: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s2期 贾敬敦等:澳大利亚发展碳汇农业对中国的启示9Climate Change Plan,以下简称《清洁能源未来计划》),全面分析了澳大利亚温室气体减排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迈向清洁能源未来的国家战略层面上的若干行动计划。《清洁能源未来计划》主要强调为碳排放定价、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鼓励科技创新、在全国范围内提高能效;合理利用土地;减少污染排放四个方面。《清洁能源未来计划》也为发展碳汇农业制定了总体方案,其核心是征收碳税,通过核定碳信用额鼓励农业领域碳补偿项目,并通过其他经济手段鼓励碳汇农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2.1 征收碳税,逐步向碳排放交易机制过渡

为碳排放定价是澳大利亚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方案的核心部分,也是实施碳交易机制的基石。2011年11月8 El,澳大利亚议会通过了吉拉德政府提出的“碳税”法案。该法案规定,澳大利亚将于2012年7月1日开始给碳排放定价,起步价为每吨23澳元,随后每年递增2.5%;从2012年至2015年,政府将免费发放碳排放许可份额,66% 提供给排放量处于中间水平的出口型企业;到2015年7月1 日,开始实施碳排放交易计划,碳排放价格将由市场决定,但同时将规定上限和基价。在碳定价框架下,大约有500家大型碳排放企业将支付碳排放费用。为减少碳定价机制对居民用户的冲击,澳大利亚政府将改革税费制度,对居民用户实行减税、补贴等政策。碳税的实施将使得澳大利亚成为欧洲之外碳排放限制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同时,澳大利亚成为继欧盟和新西兰之后又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引入碳交易机制的发达经济体。

在农业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对农业碳税进行了豁免,并通过农业产业机构AgForce为农业碳减排注入400万澳元,以帮助农民面对征收碳税可能带来的生产、生活成本上升的问题。

2.2 核定碳信用额,鼓励农业领域碳补偿项目为更好的保障碳交易的实施,特别是挖掘农业领域碳减排的潜力,澳大利亚政府于2011年出台了《碳信用额(碳汇农业方案)法案》(CarbonCredits <Carbon Farming Initiative> Act 201 1).以下简称《碳汇农业方案》),该法案是推动农业领域碳补偿项目开展的综合性方案,明确提出了碳补偿项目的范围(见表1)、方法学、信息公开和审计与监管的项目运行机制,为减少碳排放的农民和土地管理者提供经济激励。农民和土地管理者可以根据法案中核定的碳补偿项目分类以及方法学,将减排行为转化为碳信用并将其出售给希望抵消碳排放的市场主体。法案将会大大刺激农民和土地管理者积极减少农业排放并增加土地、植被等的碳储藏量。

2.3 增加对农业碳减排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

《清洁能源未来计划》提出,在未来6年内,通过综合整治项目向土地部门拨付超过l7亿美元的财政资金,以支持澳大利亚土地管理者、农民以及原住民获取《碳汇农业方案》项目信息,开展减碳的研究和创新实践以及减碳技术的试验和试点。

作为《碳汇农业方案》的补充,碳汇农业未来(Carbon Farming Future)项目为农业、渔业和林业减碳方面的科研和成果转化应用提供资金保障,其中包括2.O1亿美元用于鼓励减碳技术研究和创新,0.2亿美元用于将研究转化为CFI认可、低成本且便于农民使用的方法学,实验和示范资金0.99亿美元以及技术推广资金0.64亿美元,从事农业碳减排研究的学者、机构,从事碳减排技术开发应用的企业,进行碳减排技术试验和推广的农民均可向政府申请项目经费。

3 中国推进碳汇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目前中国农业活动产生的CH 和N:O分别占全国CH 和N,O排放量的50.15%和92.47% ,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 。但如果处理得当,农业的高排放可以转化成为巨大的减排潜力。

澳大利亚及美国、欧盟等国家面对严峻的温室气体减排形势,都采取了种类繁多的应对措施,但无不将充分挖掘农业碳减排潜力作为重要领域之一,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手段。我国也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总体减排目标,结合农业发展实际,量体裁衣,运用组合式政策,促进碳汇农业发展。

如河道边植被重建项目可以提高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农业系统合理搭配树木可以有效预防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提高牲畜成活率。

3.1 在非农领域开征碳税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为确保我国承诺的减排目标能够实现,应逐步开征碳税并对农业领域进行豁免,同时制定全面的税收优惠、减免和补贴等配套政策,将开征碳税给市场主体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根据国际经验,对非农领域征收碳税能够有效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的资源能源密集型企业等温室气体排放大户的排放,减少能源需求,促进可再生能源行业、节能减排技术行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符合我国保增长、调结构两大重要战略目标。同时,在发达国家争相运用碳税差异作为绿色壁垒的情况下,开征碳税可以将这部分原本需交至进口国的资金转变为国内政府收入。

3.2 拓宽资本来源,引入碳交易和补偿机制

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产品研制方面有很多创新,比如碳基金的设立和碳排放权的交易,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都已经较为普遍,但我国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还相当滞后。2007年中国政府参照名为“杜克标准”的《农业林业低碳经济应用》文件在新疆开展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市交易试点,试验内容包括粮食作物免耕种植、棉田机灌、沼气和红柳种植。2009年,中国首个自愿减排标准— — 熊猫标准V1.0版正式公布,该标准借鉴美国杜克标准,规定了自愿减排的流程、评定机构和规则限定等内容,完善了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并大力推动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态补偿类项目,促进市场向工业补偿农业、城市2期 贾敬敦等:澳大利亚发展碳汇农业对中国的启示补偿农村的方向发展。但总体看来,目前国内市场交易规模小,相关规定仍不完善。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CO,排放降低17% 的目标,以及“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和“增加森林碳汇”的举措,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国家级正式文件中提出建立中国国内碳市场,表明碳交易市场建设已经进入政府工作程序。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借鉴澳大利亚、欧盟等发达国家经验,设立农业碳基金,拓展农业资本市场,用于碳排放权的收购交易,从事节能减排的投资活动,先期可主要面对国内能源大户进行销售,逐步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另一方面,以清洁发展机制为核心,在国内逐步引入碳交易机制,特别是推动农业碳汇项目的开展,额外增加农民的碳汇收入,鼓励农户减少碳排放、发挥农业的碳汇功能。

3.3 鼓励发展农业碳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结合国家财政政策和科技计划,增加对发展碳汇农业的公共投入,通过税费减免、财政扶持和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支持碳汇农业关键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工作。采取多样化经济政治手段,如结合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对开展农业碳汇技术研究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给予支持;由政府给予碳汇农业项目一定额度的贷款贴息;通过补偿政策鼓励农民进行减免耕;运用有区别的监管和税收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对发展碳汇农业的农户、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利用减免税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碳汇农业技术开发推广领域。为发展碳汇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发碳汇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因和持续动力。

3.4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方面,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减少对高碳生产资料的投入和废弃物的排放,是减少农业碳排放的重要途径。建立“农业资源一农业产品一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药、节肥,加强牲畜粪便、作物秸秆等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和废弃物的排放,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和高物质能量利用。

另一方面,改变传统耕作方式,通过合理耕作、部分实行减免耕的方式减少对土地有机碳稳定性的破坏,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土壤有机质的流失,减缓土壤有机碳分解,增加农业碳汇。

 

贾敬敦,魏殉,金书秦

(1.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北京100045;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810)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14(2):7—11

(作者:佚名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