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低碳经济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低碳生活成为国民的崇尚。但是,也有一种倾向,认为低碳是工业是城市的事,与农业农村距离较远。殊不知,这种思想是一种偏见。节约能源资源,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空气温室效应,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是全社会各产业的共同责任,农业农村也是大有作为的。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碳排放不加任何控制的自由经济而言,是个新名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尽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学术界、理论界也给出了一个基本的“轮廓”。所谓低碳经济,其核心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追求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是人类由工业文明转入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主要由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两部分组成。从产业划分上说,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当然是发展低碳生产的基础;从区域划分上说,占幅员较大比重的农村,当然是低碳生活的重要组成。可以断言,没有低碳的农业,低碳经济也就失去了基础;没有低碳的农村,低碳城市也不能独立存在,低碳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只有农业与工业和其他产业、农村与城市同时“低碳”,才是完整的“低碳”。 发展低碳农业,建设具有低碳标志的新农村,首先要叫响低碳理念,消除思想认识上的误解,强化低碳生产生活意识。科学家认为,地球变暖的元凶是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层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二氧化碳的生命力很顽强,一旦排放到大气中,少则50年,多则200年才消失。如果不是从危及人类生存的高度上来认识碳排放问题,如果不能采取强制措施及时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人类地球家园可能出现难以预测的变化,农业农村也难逃其害。据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的预测性研究,现有的碳排放水平任其发展下去,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总体会下降5%- 10%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最多可能下降37%。由此可见,气候变化将长期影响粮食安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要认识到,碳排放危害并不是科学家的预测,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低碳生产生活的主张,并不是对未来的设想,而是从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的当务之急;落实低碳生产生活措施,工商业实体集中、人口密集、耗能巨大、汽车尾气排放量与日俱增的城市是重点,而以经营农牧渔业为主体产业、人口密度相对疏缓、生活用能多元的农村,也责无旁贷。人们也要认识到,实行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不依赖于经济基础如何,也不是非得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只要把“低碳”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就可以有所作为,天长日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汇聚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巨大力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人们还要认识到,节能减排、维护气体生态,并不是降低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高排放,不等于高效率;简约的生活,不等于低质量。通过低碳的生产,既能创造包括人们衣食在内的产品安全,又能净化空气,从而为人类的健康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赢得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活,是人类最大的所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低碳的主张变成人们的共同行动,是最崇高的物质追求和精神境界。
建设低碳农业的重点,是彻底改变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生产方式。一是投入的减量。大力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煤、节粮.当务之急是化肥、农药的减量。我国亩均化肥的施用量比国际社会的平均水平高出许多,由于无限增大的投入和不科学的施肥方法,使化肥的有效率只达30%,余下部分造成大量的面源污染。在农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应力主化肥的减量,并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给土地营养配餐,让其既“吃得好”,又不浪费。二是剩余物的循环再利用。利用农业的剩余物质制造有机肥,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最大限度地回收农用薄膜和农业生产资料包装材料,研发和推广农业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用秸秆作肥料、作原料、制造饲料、制造燃料的做法,值得大力推广。类似这样的物质循环利用,将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三是种足农地,植树造林,提高植被的绿色覆盖率。农作物同森林一样,都有呼氧吸碳的作用。据科学测定,一亩茂密的森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释放氧气49公斤,是无与伦比的空气净化器。把农地绿色化,尽可能地减少土地裸露,对荒山坚持不懈地大搞植树造林,从而把农业、林业的生产过程变成还原自然生态的过程,这不仅是农业对物质生产的巨大贡献,而且也是对人类维护良好自然生态的巨大贡献。四是实行全行业、全区域低碳。农业生产区域的开放性、生产链条的广延性和生产效果的社会性等特点,决定了“低碳”必须全行业联动,各区域不留死角,求得“乘数效应”。
建设低碳农村,重点是彻底改变不顾能源消耗、不计生态成本、不管公共利益的自私性生活方式。一是推广节能型农居,充分利用保温隔热轻自重的新型环保节能材料,扩大房屋迎面采光比重,推广使用太阳能和沼气设施。二是养成良好的节约型日常生活习惯,注意节约一度电、一粒米、一滴水、一斤煤、一捆柴,推广垃圾的减量化和分类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三是把节能减排同维护生态、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全面进行改厨、改厕、改圈,用生产的低碳来促进生活的低碳。让低碳融入生活,让低碳承载农村美好的未来。
李文学
农村工作通讯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