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泰丰肉鸽新品种引进、大兴礼贤安绿蔬菜产销合作社茄子种苗及种植技术落户河北迁安、怀柔凤山谷大枣协会尜尜枣加工冰爽枣饮料技术对接、玉米新品种落户怀柔喇叭沟门??随着北京市6 个区县一批农业技术转移项目的签约,一个个农业技术需求找到了圆满的解决方案,而促成这一切的幕后英雄——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程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村、农户的欢迎。
近日从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程总结暨合作签约大会上获悉,“信服通”工程自2009 年10 月实施以来,先后在北京市大兴、通州等6 个区县开展合作试点,服务站点数量达到100 家,挖掘来自基层的农业技术需求近200 项,开展农业技术转移服务项目40 项,达成合作协议12 项。
“信服通”工程使农业技术转移中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突破了高端科技资源到农户手中应用的瓶颈,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直接送到“田间地头”,惠及农户。
探索农业技术转移新模式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大局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
告中指出,要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北京市科委委员王建新表示,北京市科委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在科技资源辐射区县、服务区县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2009 年北京市科委、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在全国率先实施“辐射区县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专项,整合优势资源,探索科技资源服务区县的新模式。2009 年10 月,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启动了以“平台建设”和“服务辐射”为主线的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程,重点与北京市大兴、通州、密云、怀柔、房山、门头沟6 个区县开展合作试点,筛选经济效益突出、带动性强、辐射性广的农业合作组织、企业或村委会,建设基层服务站点。
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程以网络信息化为手段,以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为支撑,以农业技术转移服务为核心,以村镇专业合作社服务站点为抓手,挖掘基层需求,对接高端服务,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直接送到“田间地头”,惠及农户。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信服通”工程服务站点总数已达到100 家,初步形成了辐射京郊区县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了合作组织产品销路及服务的拓展,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转化推广,提升了区县农业企业、合作社的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主任牛近明表示,实施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程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促进科技资源和专业服务“进村入社落户”,做到“及时、快捷、精准、针对性强”;二是疏通渠道,实现有效对接,提升机构知名度,增强品牌影响力,打造乡村基层专业化网络平台,有效对接农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探索解决技术转移供需瓶颈问题;三是形成区县交互式服务网络,建立可持续性的长效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和专业服务向区县的有效辐射,实现科技引领区县经济发展。
牛近明介绍,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程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渠道畅通化,即以农户为服务终端,直接导入科技资源;以基层站点为服务抓手,深入挖掘农户需求;上下畅通,解决供需对接渠道不畅问题。二是服务全程化,即针对需求组织团队,线上线下结合提供全程专业化服务。
北京中技惠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秀峰表示,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程让农业技术转移中的每个环节落到了实处,基层服务站点、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转移服务队伍真正发挥了作用,突破了高端科技资源到农户手中应用的瓶颈,基层服务站点是农业技术转移的中枢,上接高端科技资源,下连基层农户,中介服务机构是农业技术转移的推进器,技术转移服务队伍是农业技术转移的催化剂。
推动服务体系规范化长效化
农业技术转移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为了推动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程建设的服务体系规范化、长效化运行,增强服务站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及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实践表明,只有让技术转让方、中介、农户等各方受益的体系才具有生命力,这也正是北京市科委一直以来推动建立新型农村服务体系的思路,即在政府扶持下,逐步过渡到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实现信息助农的长效机制。
牛近明表示,粗略估算,仅北京地区符合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程建站条件的就有近千个,放眼全国,“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他认为,目前政府免费为农业合作组织建网站,构建农业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在探索期间离不开政府指导支持,一旦大家看到实效,即使花钱也愿意建。‘信服通’工程是一个大系统,发展潜力很大,而且电子商务网的上线运行也将是一个可以有所作为的盈利点”。
在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程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牛近明提出要加速构建和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力争建成200 家服务站点,发挥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的优势开展深层次服务,促进科技资源辐射区县。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深化实施,在现有的6 个区县深化实施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程,建设第二批服务站点;二是体系拓展,在海淀区、顺义区等区县实施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程,使服务站点覆盖更多区县;三是市场探索,利用农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为企业提供延伸服务,推动企业市场化运营,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要以‘信服通’工程为基础,筹建京郊技术转移服务联盟,为创新驿站建设提供支撑。”牛近明说。
胡秀峰认为,推动农业技术转移实现规范化、长效化运行要特别注重人才的问题。目前,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程的农村基层服务站点的工作人员及农户拥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不到3%,农业发展人才是一个瓶颈。“合作社位置偏僻,农村的生活条件比不上城里,难以招聘到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而人才待遇高合作社又承受不起。”胡秀峰说。
王建新表示,农业技术转移“信服通”工程是农业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模式的一种创新,是切实贯彻“科技北京”在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上的一次突破,是科技惠农在有效提升农业创新能力上的一次有益探索。希望“信服通”工程能进一步增加服务区县的范围、加强对区县优秀农业技术转移机构的培育,扩大服务站点的数量;进一步加强实地调研,发掘、梳理、分析实际需求,并利用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等科技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各站点应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技术转移服务模式,使服务站点更加充满活力。
解佳涛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 年/3 月/28 日/第B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