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加载中...
新闻频道
泥鳅池塘养殖新技术
时间:2014年09月20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将稻田改造成池塘养殖泥鳅,是丰南区西葛镇丰越泥鳅养殖有限公司参照江苏、浙江一带养殖模式摸索出的适合本地区泥鳅养殖新技术。放养泥鳅苗种15000 kg/hm2,经过5~6个月的养殖管理,单产泥鳅30000—37500 kg/hm2左右。效益在30万元/hm2左右。

l池塘改造

    将稻田开挖成0.8~1 m深池塘,池塘面积一般在0.13 hm2左右,水深0.6~0.8 m,池壁夯实无渗漏。沿池四周用40目网绢围住,网片下埋30 cm,上端高出最高水位30 cm,用木桩或水泥柱将网绢上下纲的绳子固定,其下端插入泥中50cm,,上端与池边相距30 cm,使池水具有良好的通透性,也可有效地防止泥鳅钻泥和敌害生物侵入。设置独立的进排水口,进水口为直径16 cm的PVC管,并高出水面25 cm,进排水管用密眼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逸。要求进排水方便、水质条件良好、无污染。配备电力、机井等配套设施。

2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2.1池塘清整

    4月初,清整鳅池,进水20 crn,用生石灰1200—1800 kg/hm2浸水后全池泼洒,彻底杀灭病原微生物。或者使用2~3 mg/L的二氧化氯或者溴氯海因充分浸泡池塘,持续48 h后,将池水排净。

2.2肥水

    放苗前10"--15 d,进水30~40 cm,使用益生素15 kg/hm2,培养有益菌群。使用肥水素15kg/hm2,培养基础饵料生物。经过10—15 d的肥水调理,即可准备放苗。

3泥鳅苗放养

    泥鳅苗放养时间在4月下旬--5月份,放养规格为10—159/尾的苗种15000 kg/hm2。

    苗种来源为本地及周边地区收购的野生泥鳅苗种。将收购的泥鳅先放在网箱中培育5~7 d,剔除死、病、伤个体,待其对环境适应后,再用鱼筛筛选人池,要求规格大体一致。

    鳅苗人池前用,用3%~5%的食盐水药浴10rain,或用20—30 mg/L聚维酮碘(含有效碘1%),浸浴I0~20 min。

4饵料投喂

4.1  饵料选择饵料全部使用无公害全价泥鳅专用料,粗蛋白含量在35%以上。

4.2  日投饵次数

    4--5月份,每天投喂2次,日投饵量为1%~2%,6月份以后,每天投喂3次,日投饵量为2%~4%。若水温高于30℃或低于15℃时,投喂量应减少甚至不投喂。泥鳅具有贪食的特点,在养殖过程中应避免过量投喂,一般投饵量在lh内吃完为宜。

5日常管理

5.1  巡塘与记录

    每天早晚巡塘2次,及时捞出病泥鳅,清除残饵和杂物,发现情况及时妥善处理。泥鳅善逃,应勤检查进、排水的滤网是否破损,破损要及时更换;泥鳅的敌害生物有肉食性鱼类、蛇、田鼠、蛙类及水鸟,发现有敌害生物侵入要及时清除,确保泥鳅正常生长。每天做好养殖生产记录。

5.2水质调节

    水质的好坏对泥鳅摄食、生长、健康均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夏秋季节,泥鳅摄食旺盛,排泄量大,导致水体内有害物质含量升高,对泥鳅构成较大的威胁,极易感染各种疾病。

    在夏秋季节,经常向池塘加注新水是改良池塘环境、保持良好水质的简单有效方法。

    一般在养殖初期,每半个月向池塘换水10cm,6--9月份每I0 d换水一次。养殖初期保持水深在30-40 cm,高温季节可加到50-60 cm。具体换水时间,还应根据池水肥度、泥鳅的摄食生长情况灵活掌握。

6疾病防治

    对于泥鳅的病害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6.1  益生菌调控水质

    养成期间,每i0~15 d使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益生菌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环境。剂量一般按池塘水深1 m水体推算,首次施用益生素数量为15 kg/hm2,以后每10—15 d施用4.5 kg/hm2。

6.2益生菌改善泥鳅体质

    泥鳅养成期间,定期在饵料中添加EM菌等益生菌混合投喂,增强泥鳅体质,提高泥鳅免疫力。

7收获

    把握泥鳅出池时机,在市场价格较好情况下,使用地拉网和地笼两种方法捕获泥鳅上市。

张贵杰,孙庆田(唐山市丰南区农牧局水产科,河北唐山063300)

《河北渔业》 2013年第2期(总第230期)

(作者:佚名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