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养殖用户对韩国魁蚶苗种的需求,本人于2011年夏季在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地区进行了韩国魁蚶人工育苗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共用种蚶1 020个,培育出1 cm的商品蚶苗5 000多万粒,现将育苗技术简述如下。
1蚶种的选择与运输
种蚶的选择必须是从韩国进口的原种魁蚶,魁蚶的大小在6~10个/kg,无损伤、无畸形。2011年5月7日从山东莱州购买韩国原种魁蚶,总重量为145 kg,数量为1 380个,当时自然海域的水温在16℃左右。
韩国魁蚶的贝壳较薄,很容易碰碎,所以在装卸蚶种的时候一定要轻拿轻放,不能直接往保温箱等容器中倒,否则,贝壳的破损率会很高。一般用手将种贝轻放在细网兜内,将网兜系紧,系好后再放到保温箱中,一般每箱的装量不超过5 kg,箱内用封闭的冰袋降温。运输时间不易过长,最好不超过12 h。
2种蚶的暂养
2.1 暂养方式
种蚶放在盛装活虾的圆形塑料筐内暂养,用浮力球将塑料筐浮在水面,这样不但蚶种所处的水环境较好且挑拣死蚶种也很方便。
2.2暂养密度
每立方米水体不超过100个,每个直径约为60 cm的圆塑料筐内装种蚶子不超过20个。
2.3管理
2.3.1换水每天倒池一次,全量换水。
2.3.2 水温 蚶种运到育苗场后应放在常温水中稳定3~5 d后开始升温,每天升温1℃,升到20℃时恒温待产。
2.3.3投药 刚运回的蚶种死亡率较高,每天倒池后投喂抗菌素3 mg/L,以防病菌传播。
2.3.4挑拣死贝 刚暂养时,蚶种死亡率较高,每天倒池时必须将死贝全部挑拣出去。种蚶闭壳时间较为缓慢,挑拣死贝时一定要细心仔细。
2.3.5投饵种蚶的投喂饵料以绿藻小球藻、塔胞藻为主,另有少量的硅藻类。具体投喂量的标准以池水不清为准。
2.3.6 成活率 从5月7日开始暂养,到5月27日产卵为止,进种蚶1 380个,成活1 020个,成活率74%。
3产卵与孵化
3.1 产卵
5月26日第一次产卵。产卵在种蚶倒池后进行。种蚶产卵多易聚堆成块,有的散入水中,有的聚在筐底。此时应将聚在筐底的卵子通过晃动的方式让其散在水中,产完卵后,应用搅拌耙子将落到池底的卵子搅散在水中。
第一次产卵量约为30亿粒。这批卵子质量较好,后期又产几次,都未发育到附着期,只有这批卵子最后附着上帘。
产卵水温:22--23℃。
投药:青霉素、链霉素各占1.5 mg/L,EDTA--2Na 8 mg/L。
3.2孵化
卵子孵化的密度在30~50粒/mL,当卵子的密度超过50粒/mL时,应及时分池调整到合适的孵化密度。孵化过程中连续充氧,经36~40 h孵化,可发育到“D”型幼虫,进入下一阶段培养。
4幼体选育
4.1选育时间
当水温为22~23℃时,经36—40 h的孵化,卵子可孵化成“D”型幼虫,此时应及时将“D”型幼体选育出来,重新计量分池培育。
4.2选育方法
用虹吸方法,将“D”型幼虫聚中到300目的圆形网箱之内,再集中到大水槽中,重新定量后分池培养。
4.3布池密度
布池密度在8~12粒/mL,选育初期可加水70%,后两天补满即可。
5幼体培育
培育水温22~24℃。
前期密度10个/mL,后期6个/ml。
日投饵4~6次,品种以金藻、角毛藻、小球藻等多种饵料配合投喂。前期1万~3万细胞/mL,后期5万~8万细胞/mL,具体投喂量看幼体实际摄食情况而调整。
投药:抗菌素1~2 mg/L,青、链霉素为主。EDTA前期5 mg/L,后期不投。每日换水两次,每次1/3量,后期达1/2。6~8 d倒池一次,下附着基前必须倒池一次。
6附着基投放
6.1 投放时间
一般情况下,幼体经过20 d左右的培育,壳长达到240μ
6.2调整幼体密度
眼点幼体平均密度应调整在4个/mL左右。
6.3附着基投放量
附着基以网衣为主,一般每立方水体投放量为100匝左右,每匝在50 9左右。
7出库暂养
经过15~20 d培养,蚶苗可长到600~800μm,此时可出库进行海上暂养,海域应选在水位较深的地方,最好水温不超过26℃。2011年本单位采取室内暂养方式,水温不超过25℃,成活率达80%以上。
王廷贵(大连市金州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辽宁金州116100)
《河北渔业》 2012年第5期(总第2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