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加载中...
新闻频道
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手册
时间:2014年09月16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内 容 简 介

   

  水稻是我区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粮食安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20世纪中期以前,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追求水稻高产,而忽视品质的改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稻米需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对营养、好吃、好看的优质米需求较为迫切。发展优质水稻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水稻单产高,有利于优质水稻的发展。但也存在优质水稻种植布局分散,有些农民对水稻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掌握少,在生产管理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产量低、品质差。本技术手册坚持实用技术与基础知识相结合,介绍了适宜于德阳市旌阳区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内容针对性强,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文字浅显易懂,适合于广大农村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种粮农户使用。

  目   录

  一、概述

  (一)概念

  (二)优质稻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我区优质稻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用水稻优质品种

  (二)做到适期播种

  (三)优质水稻壮秧培育

  (四)优质水稻大田生产技术

  三、优质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优质水稻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二)优质水稻主要害虫及防治技术

  四、优质水稻新品种简介

  (一)宜香725

  (二)T优6135

  (三)内香2550

  (四)D优527

  (五)Q优6号

  (六)协优527

  一、概述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全国约60%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随着稻作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稻米消费者的质量意识也日益增强,不再满足只要能吃饱的现状,而是向既要吃饱又要吃好;既讲营养品质,又讲食口性等方面转变。因此,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发展势在必行。

  (一)概念

  所谓稻米品质,是指稻米作为商品在流通、消费过程中所必须具有的质量要求,即对稻米的一种综合评价。一般包括: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以及营养品质四个方面。现已明确,稻米品质受品种自身遗传基因所控制,但环境因素对稻米品质形成也有着很大影响。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水分、施肥以及其它农艺措施。同时许多研究表明,稻米产量与品质间也存在某种矛盾,难以协调。但科学施用肥料,水分灌溉和病虫防治,既能提高稻米产量,又能有效改善稻米品质。

  (二)优质稻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优质水稻产业发展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统筹区域发展。整合资源,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适应新阶段农产品优质化、专用化和多样化需求和农业提效增值的需要,科学发展优势农产品和产业,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二是区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按照“调高、调优和调出效益”的原则,充分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产品,培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群,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有利于提升我区水稻生产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建成规模化的优质稻生产基地。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强服务、促增收”的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谋发展、共同繁荣、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推动水稻产业化发展。四是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推进的有力保障。能有力推进水稻生产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走节约、清洁、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我区优质稻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面积产量优势。我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27万亩左右,平均单产一直居省、市前列,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区)。同时,我区优质水稻生产发展迅速,常年面积在20万亩左右,产量不断提高,优质水稻产业发展基础比较扎实。

  2、自然环境优势。我区位于成都平原北部边缘,东部为丘陵、西部为平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2℃,日照时数为1057小时,年均降雨量798.1mm,森林覆盖率高,工业污染少,有利于发展优质水稻生产。

  3、城郊区位优势。我区地处德阳市中心位置,是典型的城市近郊地区,境内交通发达,公路、铁路纵横交错,贯穿全境,十分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和运输。同时,我区地处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中部,为优质水稻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还可以成为成都、绵阳这些地区优质稻米的生产和供应基地。

  4、品种技术优势。我区水稻制种常年在5000亩以上,具有很好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繁育基地条件。我区优质水稻品种引进筛选和推广发展迅速,许多水稻品种在我区表现出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一系列高产优质水稻生产技术在我区得到普遍推广应用,为优质水稻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用水稻优良品种。水稻优良品种除具备水稻新品种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产量高,适应性广,品质好,抗逆性强四方面特点。水稻品种应选择稻米品质达国家优质稻谷三级以上,有较好的综合性状等生产优势,并通过审定定名,要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同时做到品种的合理搭配与布局。目前,适合我区推广应用的优质稻品种有:宜香725、T优6315、D优527、金优527、B优827、Q优6号等品种。

  (二)做到适期播种。水稻播种期与各地区气候、耕作连作制度、品种特性、病虫害发生期及劳动力的安排密切相关,在生产实践中,安排适宜的播种期就能协调好上述各因素,达到趋利避害,提高产量和改进品质的目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气候条件,如播期不当,水稻灌浆结实期遇高温,结实率、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率米都会降低,垩白度、垩白率显著提高,蒸煮品质变劣,食味变差。生育后期光照不足或气温过低,往往造成抽穗不畅不齐,空秕粒增加或籽粒充实不良、青米增多,既影响产量又影响品质。因此,应在茬口、温光条件适宜的范围内,因种、因茬口安排播种期,力争产量和米质形成期与最佳温光资源条件同步,避开灌浆结实期的高温或低温,以及暴雨、病虫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确定播种期的早或迟,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1、适期早播。在力争保证安全出苗和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增加营养生长时间,提高产量。我区以春季常年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初日,为露地育秧的最早播种期限。如果是薄膜覆盖保温育秧还可提早播种期7天左右。

  2、推迟播种。在能保证安全齐穗和灌浆成熟的前提下,适当推迟播期,可以避开或减轻一些病虫危害和自然灾害,降低生产成本。所谓安全成熟,即当地以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3℃的终日,作为籼型杂交水稻的安全齐穗期。

  3、茬口衔接。水稻播种期的确定,除了要考虑秧苗生长和齐穗,灌浆的安全外,还要注重上下茬口的衔接问题,以及全年增产。

  我区一般在3月25日-4月5日播种。结合品种熟期,中迟熟品种于3月25日-4月2日播种,早熟品种4月2日-4月5日播种为宜。

  (三)优质水稻壮秧培育

  1、种子处理。水稻播种前要经过一系列的种子处理,确保水稻苗齐苗壮,为水稻生产提供足够数量健康的秧苗打好基础。播种前水稻种子处理主要有:做好发芽试验、晒种、选种、种子消毒、浸种和催芽等程序。

  (1)种子发芽率和发芽的测定。种子在贮藏过程中受到温度、湿度等环境的影响,其生命力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降低,甚至受到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污染而全部或部分丧失生命力,若不经过检查就盲目播种,往往因发芽率或发芽势弱而出苗不齐,或出苗和成苗低,种苗数量不足,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掌握和了解种子质量十分重要。播种前必须要做好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测定和检验。

  测定方法:从经过净度测定后的种子中,随机取出200-400粒,分成2组或4组(每组100粒),分别放在铺有湿纸或湿沙的器皿中,放在恒温箱、植物生长箱或暖室(处),保持适宜(30-35℃)的温度,一般3-4天计算发芽势,6-7天计算出芽率。

  发芽势=

  发芽率=

  (2)晒种。晒种可以有效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主要原因在于:晒种可促进种子的后熟,提高酶的活性,降低谷壳内胺A,谷壳内胺B、离层酸和香草酸等物质浓度,这些物质浓度高时对发芽有抑制作用,同时晒种时太阳光谱中的短波光如紫外线具有杀菌能力,起到一定的杀菌效果。

  晒种方法一般是将种子薄薄地摊开在晒垫上或水泥地上,晒种1—2天,勤翻动,使种子干燥度一致。

  (3)选种。通过选种使种子纯净饱满,发芽整齐,杂交稻种子一般用清水进行选种。

  2、浸种催芽

  (1)浸种。浸种是使种谷较快地吸足达到正常发芽的含水量(40%左右),促进发芽整齐。达到稻种萌发要求的最适水分所需的吸水时间,水温30℃时约30小时,水温20℃时约需 60小时。浸种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使种子养分外溢,且易缺氧窒息,造成酒精发酵,降低发芽率和抗寒性。杂交稻种子不饱满,发芽势低采用间隙浸种或热水浸种的方法,可以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

  (2)消毒。水稻多种病害均能通过种子带菌传播,需使用消毒剂或强氯精浸种消毒。消毒可与浸种结合进行,种子经过消毒,如已吸足水分,可不再浸种;吸水不足,换清水继续浸种。凡用药剂消毒的稻种,都要用清水清洗干净后再催芽,以免影响发芽。

  (3)催芽。要求达到“快”(2-3天催好芽)、“齐”(发芽率90%以上)、“匀”(芽长整齐一致)、“壮”(芽色白,无异味,芽长半粒谷,根长一粒谷)。催芽方法因热源和保温方法不同,有地窖催芽、温室催芽、酿热物温床催芽,催芽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①高温露白:是指种谷开始催芽至破胸露白阶段、种谷露白前,呼吸作用弱,温度偏低是主要矛盾。种谷在50℃-55℃温水中预热5-10分钟,再起水上堆密封保温,保持谷堆温度35℃-38℃,15-18小时后开始露白。  

  ②适温催根:种谷破胸露白后,呼吸作用大增,产生大量热能,使谷堆温度迅速上升,如果超过42℃,持续时间3—4小时,就会出现“高温烧芽”。露白后要经过散热,并淋温水,保持谷堆温度30℃—35℃,促进齐根。 

  ③保湿促芽:齐根后要控根促芽,使根齐芽壮。根据“干长根、湿长芽”的原理,适当淋浇25℃左右温水,保持谷堆湿润,促进幼芽生长。同时,仍要注意翻堆散热。保持适宜的温度,可把大堆分小,厚堆摊薄。

  ④摊晾锻炼:根芽长度达到预期要求,催芽即结束。播种前把芽谷在室内摊薄,炼芽1天左右,以增强芽谷播后对环境的适应性。遇低温寒潮不能播种时,可延长芽谷摊薄时间,结合洒水,防止芽、根失水干枯,待天气转好时,抓住冷尾暖头,抢晴天播种。

  4、主要育秧方式和技术要求

  (1)露地湿润育秧。该育秧方式是我区水稻生产中最主要的育秧方式。主要技术要求:①选择适合的秧田,精细整地。秧田应选排灌方便,土质松软、肥力较高、杂草少和无病源的田块。秧田宜干耕干整,先开沟做厢,厢宽约150厘米,沟宽约20厘,沟深15厘米左右。厢面达到“上糊下松、沟深面平、肥足草净、软硬适中”的要求,这样的秧田通气性好,透水强,有利于根系生长,育成壮秧。

  ②秧田要施足基肥,精细播种。亩施用腐熟优质厩肥或人粪尿800-1000千克,或施用硫酸铵或碳酸氢铵15千克/亩作氮素基肥,结合耕地时施下;基肥还须施用过磷酸钙30千克/亩,氯化钾10千克/亩,在整厢前施下。同时,注意播种质量,分厢定量播种,播后塌谷。

  ③根据芽期、幼苗期和成苗期的秧苗生长特点,精细管理。从播种至第一完全叶展开之前为芽期。此时秧苗耐低温能力较强,供氧好坏是影响扎根立苗的关键,采用“晴天满沟水、阴天半沟水、雨天排干水、烈日跑马水”的灌水技术,保持秧板土壤湿润和供氧充足。如现低温、大风、暴雨等特殊天气,应暂时灌水护芽,风雨过后再排水晒芽。  

  幼苗期是指出苗至三叶期。此时秧苗通气组织尚未健全,根系生长所需氧气主要依靠空气直接供应,故要采取露田与浅灌相结合的灌水方法,两叶期前露田为主,叶期后浅灌为主。秧苗如遇寒潮低温,则应灌水护苗,低温过后逐步排水,使水层变浅,以免造成秧苗生理失水,导致青枯死苗。三叶期幼苗由异养入自养,关键在于及早补充营养(早施断奶肥)。由于秧苗在利用氮素过程中,先是“得氮耗糖”,即氮肥被秧苗吸收的同时,需要相应地消耗糖类(酮酸、烯酸),使叶鞘内贮藏的淀粉减少,表现出“得氮耗糖”现象。施氮后,随着叶色变浓和叶面积增大,光合效率提高,光合产物相应增加,随后又表现出“得氮增糖”现象。及时施用断奶肥使三叶期处于得氮增糖状态,成为四叶期长粗的物质基础。

  成苗期是指三叶期以后至移栽。秧苗体内通气组织已发育健全,根部氧的供应可以由地上部下运。同时,水层灌溉有利于秧苗吸水、吸肥。因此,三叶期后应采用浅水灌溉,不宜时灌时排,以防秧根下扎,拔秧困难,移栽前再施1次起身肥,使秧苗吸氮转色而不嫩。

  (2)旱育秧。育秧是在旱地条件下育苗,苗期不建立水层,主要依靠土壤底墒和浇水来培育健壮秧苗的一种育秧方式。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旱育秧方式主要有水稻塑料软盘旱育秧技术和旱育保姆育秧技术等。  

  水稻塑料软盘旱育秧枝术:①科学选择秧池:选择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土壤肥沃,背风向阳,土质疏松,无病虫害的菜园、闲置院场和水田做苗床均可。②作厢规格: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将苗床做成1.4米宽,可横放2张秧盘的;另-种是将苗床做成1.7米宽,可横放2张,竖放一张秧盘的,这种方法能充分利用农膜。根据排灌条件和当地实际情况,苗床可做成高洼式和低洼式两种形式。苗床之间及四周做成 30厘米×

30厘米的排水沟,便于排灌。③准备秧盘:目前生产的塑料软盘规格有561孔、434孔和353孔3种,一般434孔较为适宜,每667平方米需秧盘675-750张,561孔的每667平方米需秧盘600-670张。根据苗床规格,合理摆放秧盘,摆放秧盘时要压紧、压实,使秧盘底部每个小孔穴都与池面紧密贴合,达到紧贴不悬空。④配制营养土:每亩需过筛肥沃土70千克,土质选用黏度适中,无杂草籽、石块为宜。配制时将7份肥沃土,3份腐熟有机肥混合搅拌均匀,粉碎后过筛,播种5-10天将其2/3与壮秧剂混合,比例为100:1.25,然方后翻捣混合拌匀备用,其余1/3用于播种后做覆盖土用。营养土配制完应加盖棚布或堆放在室内,以防雨淋。选用营养土时,严禁选用沙壤土,以免抛栽时,泥坨松散,景响抛秧质量。苗床水浇足,是保证播后苗全、苗齐的关键。最好在播种前1天,浇足水让土壤充分吸收,第二天摆放秧盘前,再需浇1次透水,待苗床面起浆时为止。⑤播种:插种时采用人工手播或专用播种器播均可。播种时,先向已摆放平整的盘孔穴内添加2/3的过筛营土,然后将催芽露白的种子播2/3、留1/3补空穴。尽量到不漏穴,保证每个孔穴均有2~3粒种子。播后覆盖营养土,达到谷不见天,用压板压实,并刮去盘面上多的营养土,达到孔穴界面上无存土,以防秧根互相粘连。再用细眼喷壶浇足水分,待吸干后再喷。使盘孔内水分达到饱和,然后喷施除草剂(旱秧净)进行化学除草。⑥盖农膜:先用竹条搭拱架,拱架高45厘米、拱距50厘米,也可交叉搭拱架。然后覆盖农膜。农膜四周用细土压实封严,并在膜外留好排水沟。播种至出苗前要盖膜保温、一叶一时适当两头揭开小口通风炼苗,温度保持在 30℃以内,超过35℃就要从两头揭膜适当降温。二叶期温度控制25℃以内。在二叶一心时,日平均气温保持在16℃-18℃时,白天揭膜晚上盖膜,三叶期气温稳定可完全揭膜。⑦水分管理:在二叶期前,秧盘面以湿润为主,二叶后期,要控制水分以旱为主。一般保持盘土不发白或叶片不萎蔫为宜,尽量少浇水,以充分发挥旱育优势。需水时,早晨喷水较好,中午或晚上不宜喷水。最后l次喷水,要在起秧前1-2天进行。切忌起秧时浇水,以保证秧根部携带泥土利于抛栽。⑧合理施肥:秧苗长至二叶期时,根据苗情施追肥,每45盘喷施1%的尿素溶液1.5升,喷施后须用清水冲洗秧苗。起秧前3-5天施送嫁肥。⑨防治:两叶后要及时防治立枯病、稻瘟病及蚜虫和螟虫。可喷施锐劲特、敌克松和三环唑。达到带肥、带药抛栽。  

  水稻无盘抛秧及旱育保姆育秧技术: ①选好育秧苗床:宜选择肥沃、松软、耕作层深厚,排灌方便的田块作秧田,以利培育壮秧和便于拔秧,沙性重的土壤不宜作无盘抛秧秧田。施足基肥,浇足底水。无盘抛秧育秧的苗床每平方米施“15-15-15”三元复合肥60克,旱育苗床水要浇足浇透,使苗床0—10厘米土层水量达到饱和状态。②无盘抛秧选择“无盘抛秧剂”型种衣剂:包衣前,种子晒种半天,浸种时精选种谷,在清水中浸泡0.5-4小时,捞出稻种,沥去多余水分,以稻种不滴水为度。按每千克种衣剂包衣3千克种谷的比例将种衣剂倒人圆底容器中,然后将沥去多余水分的种谷慢慢加入进行滚动包衣,边加边搅拌,直至将种衣剂全部包裹在种子上为止,应“现包即种”,种子包衣后便应播种。③秧床与大田比:秧龄25-30天的,以1:25-30为宜,即667平方米大田需备苗床22-27平方米(无盘抛秧育秧时)。随着秧龄增长,适当增加苗床面积。 ④选择晴好天气,均匀播种,播种后压实:旱床育秧夏天要用稻草覆盖保湿。⑤水分管理:播种时要浇足浇透水分,一般三叶前必须严格控水,坚决不能浇水,以达到促根控苗防病的效果。⑥秧田追肥:中后期如有脱肥现象,要适当追肥,每667平方米用尿素、钾肥各3千克。⑦无盘抛秧的秧苗:在拔秧前1天下午要浇1次透水,以保证拔秧时秧苗根部带有“吸湿泥球”。

  (四)优质水稻大田生产技术

  1、优质水稻移栽技术。秧苗达到适宜秧龄时应及时移栽。适宜的插秧叶龄是品种总叶数的40-50%,品种总叶数较少的偏向40%,总叶片数较多的则偏向50%,在正常的移栽条件下,一般至少保证移栽后,在本田长出5片新叶才抽穗。移栽时要注意插植密度与方式,在生产实践中,必须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管理水平、水稻生长期间的气候条件、耕作制度,茬口的早迟以及秧苗素质等条件来决定。

  (1)插植方式。优质水稻插植方式宜采取宽行窄株的条栽方式,或宽窄行条栽。后者有利于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加植株有效受光量,提高光合生产率,有利于改善田间小气候,扩大温差,降低温度和减少病虫害发生。

  (2)插植规格和密度。优质杂交水稻宽行窄株行距为23-26厘米,株距为16.7厘米。宽窄行条栽的宽行距为26.7-34厘米,窄行距为16.7厘米左右,株距为13.3厘米左右。我区杂交稻一般保证亩栽1.8-2.0万窝,基本苗8-10万苗。

  (3)适宜秧龄与栽插质量。在适期早插的基础上,注意提高移栽质量。插秧要做到浅、匀、直、稳。浅:即浅插,能促进分蘖节位降低,早生快发;匀,是指行株距规格要均匀,每穴的苗数要匀,栽插的深浅要匀;直、稳是指要注意栽直,即栽得浅又要求栽稳,不漂秧。

  2、优质水稻施肥技术。根据优质水稻的需肥持性及各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一般有以下2种施肥方法.

  (1)“前促”施肥法。在重施基肥的基础上,早施、重施分蘖肥、使稻田在水稻生长前期有丰富的速效养分。特别是氮肥,能促进分蘖早生快发,确保增粒多穗。一般基肥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7O%-80%。其余肥料在移栽返青后,即全部施用。

  (2)前稳、中促、后保施肥法。在栽足基本苗的前提下,减少前期施肥量,使水稻稳健生长,着眼于依靠主穗增产,本田期不要求过多分蘖。中期重施穗肥,以充分满足稻株对氮素营养的吸收,促进穗大粒多;后期根据田间长势长相,适当施用粒肥,一般在抽穗后5-10天每亩撒施尿素2-3公斤或每亩用尿素1公斤加磷酸二氢钾1-2公斤兑水100公斤做叶面喷施,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积累,提高结实率和粒重。要达到前期早生稳长,中期不疯长,后期不早衰、不过头。

  3、稻田水分管理技术

  (1)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与灌溉方法。在稻田返青期要保待一定水层、为秧苗创造一个温湿度较为稳定的环境,促进早发新根,加速返青。水稻分蘖期土壤水分在饱和含水到浅水层之间,稻田土壤昼夜温差大,光照好、可促进分蘖早发、单株分蘖数多。稻穗发育期需水量最大,占全生长期需水量的30-40%,适宜采用水层灌溉。但淹水深度不超过10厘米,维持深水层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出穗开花期要求有水层灌溉。 我区水稻在抽穗开花期常遇高温伤害问题,稻田保持水层,可明显减轻高温影响。灌浆结实期宜采用间歇灌溉,保持上壤湿润,使稻田处于水层与露田相交替的状态,做到“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

  灌水方法是以生理需水为基础,结合生态需水来制定,总的灌溉原则是有水活蔸。浅水分蘖,中期搁田,湿润长穗,干湿壮籽。

  (2)晒田的作用及技术。晒田又称烤田或搁田,其生理生态作用:一是改变士壤的理化性状,更新士壤环境。晒田后,大量空气进人耕作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升高: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原来渍水土壤中甲烷、硫化氢和亚铁离子等处于还原状态的物质得到氧化,含量减少;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矿化,使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提高。但铵态氮易被氧化和逸失,磷则由易溶性向难溶性方向转化,导致晒田过程中耕层土壤内有效氮、有效磷含量暂时降低,待复水后土壤中的养分则迅速提高。二是调整了植株长相,促进了根系发育。晒田有暂时抑制水稻地上部分营养器官生长的作用,但能促进稻株的物质运输中心和生产中心的转移,使主茎和早生分蘖的养分得到加强。晒田使叶色变淡、株型挺直,部分无效分蘖死亡,茎的l-2节间变短,秆壁变厚,增强了植株的抗倒力,改善了群体结构和光照条件。晒田期间,由于土壤养分状况的改变,根系吸收力暂时减弱,促进根系下扎,白根增多,根系的活动范围扩大,根系活力增强,因而在复水后提高了根系的吸收能力,植株生长速度又日趋加强。

  晒田时期主要根据苗数决定,即“够苗晒田”,当全田总茎蘖数达到计划穗数(即有效总茎蘖数)时进行晒田;或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总叶片数一伸长节间数)开始晒田,考虑到晒田效应滞后。实际晒田时间应提早1个叶龄期。若生长过旺,还可以再提前1个叶位,称“晒田够苗”

  晒田程度要根据苗情和土壤而定。苗数足、叶色浓、长势旺和肥力高的田应早晒,其标准为,田边开大裂口,中间开“鸡爪裂”,叶片明显落黄:反之,应迟晒、轻晒或露田(晾田),轻晒标准为,田边开“鸡爪裂”,叶片略褪淡;晾田则只排干水,土壤湿润。

  4、水稻收获、干燥与贮藏

  (1)收获。水稻收获必须达到成熟,从稻穗外部形态去看,谷粒全部变硬,穗轴上干下黄,有70%的枝梗已干枯,达到这3个指标,说明谷粒已经充实饱满,植株停止向谷粒输送养分。此时应及时抢收。此外,在易发生自然灾害(如冰雹,风害,水灾),或复种指数较高的地区,为抢时间,也可提前在九成熟时收获。

  通常稻谷未完全成熟时不应收获。在未完全成熟时,穗下部的弱势粒灌浆不足,此时收获,势必造成减产;同时,青粒米及垩白粒等不完全粒的增多,还会造成稻米品质下降,特别是对蛋白质含量和适口性有较大的影响。适当延迟收获,可改善米饭的适口性。在完熟期及时收获,可避免营养物质倒流造成的损失。

  水稻的收获时期不宜过迟,过迟收割,穗颈易折断,收获时易掉穗落粒,而且易倒伏,收割困难,米粒糠层较厚,米色变差,加工时碎米多,产量和品质下降。

  (2)干燥。水分是稻谷中的一个重要的化学成分,稻谷中的水分不仅对种子的生理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与稻谷的加工和保管以及稻米的价值都有很大关系,所以收获后必须对稻谷进行晾晒或烘干至干燥。在正常情况下,一般稻谷含水量为13—14%。稻谷收割后,如遇阴天,就晾晒,晴天时不可在1:00—15:00之间将稻谷晒出,稻谷晒至水分14%左右即可,不宜过干。

  (3)储存。稻谷在干燥和贮藏过程中不耐高温。新收获的稻谷生理代谢强度大。呼吸作用旺盛。贮藏开始一段时间,容易发热,发芽甚至霉变。在贮藏期间,保持稻谷微弱的呼吸作用,同时呼吸的热量和产物不能积累在种子堆中,这样才可以保证长期安全的贮藏。种子的呼吸强度和水分、温度有密切关系,如水分大、温度高,呼吸作用就显著增强,从而导致发热、霉变。

  三、优质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优质水稻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常见的水稻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和稻曲病等。

  1、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蔓延快,危害严重。防治不好会减产50%以上。 

  (1)发病规律。根据受害时期和发病部位,稻瘟病主要有叶瘟、穗颈瘟和枝梗瘟等,穗颈瘟和枝梗瘟造成的损失最严重。叶瘟和穗颈瘟最为常见。①叶瘟。发生叶瘟时,稻叶上出现褐色病斑,形状不规则,严重时引起叶片枯死。②穗颈瘟。穗颈瘟发生在穗颈上,病斑暗黑褐色,穗部受害,会造成秕谷增多,严重时稻穗变成不结实的“白穗”。

  (2)防治指施。防治稻瘟病的主要药剂有: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稻瘟灵乳油和灭病威胶悬剂等。可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剂量和方法施用。叶瘟一般在发病初期用药;穗颈瘟以预防为主,在抽穗初期和齐穗期各用药1次,病情严重的稻田应隔7-10天再用药1次。

  2、纹枯病。纹枯病在我地稻田发生较多。水稻感染纹枯病后,轻微时影响谷粒灌浆,秕粒增加,严重时会引起稻株枯萎倒伏,产量损失很大。

  (1)发病规律。纹枯病以抽穗前后发病最严重。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侵入茎秆,最后蔓延到穗部。病斑最初在近水面的叶片和茎秆上出现,以后逐渐向植株上部扩展,病斑开始为水渍状,常常相互合并成不规则形状,边缘灰褐色,中央灰白色。

  (2)防治措施。 ①农业防治。规范栽培,不偏施、迟施氮肥,适度晒田。②药剂防治。掌握分蘖、孕穗两个易感生育期,每667平方米用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25克兑水60升喷雾,控制病害向上部蔓延。防治纹枯病的主要药剂有:井冈霉素、纹菌清水剂、纹菌清悬浮剂、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等。可按产品说明的剂量和方法施用。防治纹枯病一般在分蘖期用药1次,病情严重时,在孕穗期再用药一次。

  3、稻曲病

  (1)发病规律。该病仅在穗部发生,危害稻穗。病菌侵入谷粒后破坏病粒内部组织,形成菌丝块,逐步增大,直径可达0.7-1.5厘米,包裹颖壳,形成墨绿色或黄褐色球状物。  

  (2)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在水稻孕穗至齐穗期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可减轻该病的发生程度。三是药剂防治。主要在孕穗初中期至齐穗期各施1次药,可用25%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可按产品使用说明规定的剂量和方法施用。稻曲病一般在抽穗前5-10天用药防治。

  4、白叶枯病。(1)发病现律。水稻受害后,先侵害叶尖或叶缘,形成黄色长条形病斑。后期在叶面上有小珠状菌脓,叶片发黄发白,严重时植株枯死。(2)防治措施。防治白叶枯病的主要药剂有:叶青双可湿性粉剂、叶枯灵可湿性粉剂、可按产品使用说明规定的剂量和方法施用。白叶枯病以预防为主,关键抓秧田和发病前期的防治。秧田防治可在秧苗三叶一心期进行,大田在发病初期出现零星病株时进行。

  (二)优质水稻主要害虫及防治技术   

  常见的水稻害虫有:稻飞虱、水稻螟虫等。

  1、稻飞虱。稻飞虱可以远距离迁飞,具有暴发性和突发性。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1)虫害规律。稻飞虱喜欢群集在稻株的基部,吸取稻株汁液,同时排出大量蜜露,使稻丛基部变黑,叶片发黄干枯。雌虫用产卵管刺裂稻茎的表皮组织,将卵产于组织内。稻株被刺伤处常呈褐色条斑,严重时稻株基部茎秆腐烂,植株枯死。常造成大片水稻倒伏,轻者减产二三成,严重时可减产五成以上,甚至造成颗粒无收。(2)药剂防治。防治稻飞虱的主要药剂有:阿维毒死蜱、氯虫苯酰胺;氟虫双酰胺、甲维氟钤脲、毒死蜱等。后期可用叶蝉乳油。按产品使用说明规定的剂量和方法施用。

  2、水稻螟虫。水稻螟虫谷称钻心虫,在我地危害最大的是二化螟和三化螟。(1)虫害规律。水稻螟虫为害苗期、分蘖期,造成枯心苗;为害孕穗期,造成枯孕穗;为害抽穗期,造成白穗。(2)药剂防治。防治水稻螟虫的主药剂有:锐劲特、乐斯本等。可按产品使用说明规定的为时剂量和方法施肥。

  四、优质水稻新品种简介

  (一)宜香725

  宜香725是由绵阳市农科所用自育优质恢复系绵恢725与引进不育系宜香1A组配育成的优质香型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4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川审稻2004003.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比汕优63长1-2天。株高116CM,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穗大粒多,结实率高。亩有效穗15万左右,穗平着粒165粒,千粒重29.2克。外观和碾米品质优良,食味食口性好。米质测定:糙米率80.4%、整精米率60.2%、粒长7.0、胶稠度68mm、垩白粒率5%、垩白度1.1%、直链淀粉含量15.2%,六项米质指标达一级优米标准,六项指标达二级优米标准;食味品质评分达泰国香米标准。抗稻瘟病能力明显优于汕优63。

  产量表现:2001年四川省多点试验,平均亩产比汕优63增产9.8%。2002年四川省区试平均亩产比汕优63增产6.2%,居优质米组第一位。2003年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比汕优63增产。大田生产一般亩产650-700公斤。

  栽培要点:在四川4月上旬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秧龄40天左右。 亩栽基本苗 8-10 万。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重底早追,少施分蘖肥,亩施氮肥量8~10公斤,氮、磷、钾比为1:0.5:1, 亩用硫酸锌1~2公斤作底肥。施肥方法:底肥占70%,分蘖肥占30%,科学管水,分蘖达20万时排水晒田,适时防病治虫。

  适宜区域:适宜平坝、丘陵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二)T优6135

  湖南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选育,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200601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稻种植生育期比对照汕优63迟熟3.1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剑叶长。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11.8厘米,穗长24.8厘米,每穗总粒数185.0粒,结实率79.6%,千粒重25.3克。抗性:稻瘟病平均4.4级,最高5级,抗生频率57.1%。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4%,长宽比3.0,垩白率21%,垩白度2.1%,胶稠度6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2%,达到国标优质2级。

  产量表现: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9.21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77%(显著);2003年续试,平均亩产472.4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34%(不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565.9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65%(不显著)。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米质优,产量中等,中感稻瘟病。

  栽培技术要点:

  1、培育壮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可与Ⅱ优838同期播种,每亩秧田播种量15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1.5公斤。

  2、移栽:以23.3厘米×26.7厘米为宜,插足基本苗。

  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水平栽培,氮、磷、钾配合施用。水浆管理应注意后期干湿交替灌溉,不要脱水过早。

  4、病虫防治: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作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三)内香2550

  由四川省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选育,2005年通过国审,国审编号:国审稻200501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生育期比对照汕优63迟熟3.5天。株型紧凑,剑叶较宽,株高111.7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6.3万穗,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60.6粒,结实率75.4%,千粒重31.9克。抗性:稻瘟病平均3.9级,最高5级;白叶枯病3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0.8%,长宽比2.9,垩白粒率13%,垩白度2.1%,胶稠度79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1%,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03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B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6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49%(不显著);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91.10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40%(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0.39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45%。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8.86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8%。

  栽培技术要点:

  1、育秧: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

  2、移栽:中苗移栽,栽插方式宜宽窄行,每亩栽插1.3~1.5 万穴、基本苗达到10万苗左右。

  3、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早施追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忌偏施氮肥。高产栽培过磷酸钙每亩用量不少于25公斤、钾肥不少于15公斤。在水浆管理上,要特别注意后期忌断水过早。

  4、病虫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实际和发生动态,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中等,米质优,中抗白叶枯病,中感稻瘟病。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四)D优527

  品种来源:三系籼型杂交稻组合,亲本为D62A/蜀剧527,由四川农业大学选育。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在长江上游比对照汕优63平均长3.8天,在长江中下游比对照汕优63平均长4.1天,在福建省作中稻经对照汕优63长2.3天,作晚稻与对照汕优63相当,苗期繁茂性好,分蘖力强,茎秆粗壮,平均株高117.4厘米,植株松散适中,后期转色好,每667平方米有效穗数以17.7万穗为宜,穗 型中等,穗长25.6厘米,平均每穗实粒数152.4粒,结实率80.6%,长粒型,千粒重约29.9克,单穗粒重4.55克左右,因审米质指标是整精米率52.1%,长宽比3.2,垩白率43.5%,垩白度7.0%,胶稠度51.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7%,各项米质指标均达部颁2级以上优质米标准。中抗稻瘟病,搞叶瘟2.3级(变幅1-3),穗瘟4组(变幅3-5);白叶枯病7组;褐飞虱9级。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平均单产577.9千克/667米2,比对照汕优63增产8.3%。2000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单产589.2千克/667米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9%。2000-2001年参加福建省中稻区域试验,平均单产559.2千克/ 667米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0%。2000-2001年参加长江流域区域试验,平均单产609.2千克/ 667米2,比对照汕优63增产5.1%;200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单产607.8千克/ 667米2,比对照汕优63增产6.3%。

  栽培要点:

  1、播前晒种,清水洗种,药剂浸种。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要求秧田每667平方米播种量10.0千克。

  2、适龄移栽,适当稀植,插足基本苗。适宜秧龄应控制在40天以内,每丛栽1粒谷苗,每667平方米1.3万-1.6万丛,每667平方米基本苗9万-10万。

  3、合理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迟速结合,多元配合;控氮,增确凿、钾肥。施肥比例:基肥60.0%-70%、蘖肥20.0%-30.0%、穗肥10.0%。

  4、浅水栽插,深水护秧,薄水分蘖,湿润灌溉,够苗轻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水稻管理重在后期,特别是抽穗至灌浆期排水宜过早,以免影响米质。

  5、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及早防治病虫害,重点防治稻蓟马、螟虫、稻苞虫及稻瘟病。

  适宜区域。适宜在长江流域的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安徽、上海、江苏等省、直辖市(武陵山区除外)和云南省、贵州省海拔1100米以下地区,以及河南省信阳、陕西省汉中地区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五)Q优6号

  品种来源:三系籼型杂交稻,亲本为Q2A/R1005,由重庆市种子公司所选育。

  特征特性: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平均153.7天,比油优63迟熟0.8天,株型紧凑,叶色浓绿,株高112.6厘米。每667平方米有效穗数以16.0万穗,穗长25.1厘米,每穗总实粒数176.6粒,结实率77.2%,千粒重约29.0克,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6%,长宽比3:1,垩白率22%,垩白度3.6%,胶稠度5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2%,稻瘟病抗性平均6.4级,最高9级,抗叶瘟率75.0%。

  产量表现:2004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667平方米产量596.5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3.41%(达极显著水平)。2005续试,平均每667平方米产量600.2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7.53%(达极显著水平)。2年区域试验,平均单产667平方米产量598.4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5.43%。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单产平均每平方米产量556.7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0%。

  栽培要点:

  1、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早播。

  2、移栽秧龄40天左右,采用宽行窄株栽插,每667平方米栽插1.2万-1.5万丛,每丛栽插2粒谷苗,保证每667平方米落地苗8万苗以上。

  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667平方米施纯氮10千克,五氧化二磷6千克,氧化钾8千克。磷肥全作基肥;氮肥60%作基肥,30%作追肥,10%作穗粒肥;钾肥60%作基肥,40%作穗粒肥。分蘖肥在移栽后7-10天后施肥,穗粒肥在拔节期施肥。后期保持湿润,不可过早断水。

  4、做好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适宜区域: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以及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六)协优527

  品种来源:三系籼型杂交稻组合,亲本为协青早A蜀恢527.四川农业大学选育。

  特征特性: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比对照汕优63平均长0.1-0.4天,在湖北省比对照汕优63长2.4天,在福建省比对照63长1-2天。株高平均111.2厘米,株型适中,耐寒性较弱。每667平方米有效穗率17.0万穗,穗长24.6厘米,结实率82.7%,千粒重32.3克,单穗粒重4.50左右。整精米率60.9%,长宽比3.1,垩白率35.0%,垩白度6.8%,胶稠度74.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抗叶瘟1-5级,穗颈瘟1-7级,稻瘟病9级,白叶枯病最高级7级。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平均单产578.6千克/ 667米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6%。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单产571.5千克/ 667米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4%。2001-2002年参加湖北省中稻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单产606.2千克/ 667米2,比对照汕优63增产5.2%。2001-2002年参加福建省三明市中稻区域试验,平均单产591.6千克/ 667米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4%。2002-2003年参加长江上游区域试验,平均单产595.2%千克/ 667米2,比对照汕优63增产6.1%。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单产652.0千克/ 667米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3%。

  栽培要点:播种前晒种,清水洗种,药剂浸种。适时早播种,稀播育壮秧。根据当时种植习惯与汕优63同期播种,要求每667平方米秧田播种量10.0千克。适龄适度规格密栽,适宜秧龄应控制在40天,丛栽2粒谷苗。每667平方米栽1.5-1.7万丛,每667平方米基本苗7-10万。增施农家肥,配合施肥氮、磷、钾肥。要求施肥比例:基肥占60%-70%,分蘖肥占20%-30%,穗肥占10%。适时灌溉防干旱,要求做到干湿交替,够苗晒田,后期不可脱水过早。注意防治病虫害,特别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适宜区域: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四川省平坝稻区、陕西省南部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作者:农业技术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