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耿马自治县勐永镇政府所在地出发,车子在盘山公路上迂回行进,轻柔地清风迎面吹来,向窗外望去,充斥视野的是无边无际的绿色产业。
一个多小时后,走在前面的车突然停了下来。“这就是光木林万亩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园区。从这里可以看到园区的大景,转过山梁就到建设指挥部。”随同采访的一位同志跳下车介绍,“种植了三年,现在已经初显成效。”
农业园区因位于光木林村而得名。据村中群众介绍,“光木林村”以前叫“官木林村”,以一户官姓人家的姓氏命名,那时候,光木林村的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山中树木丛生,飞禽走兽众多。不过,那时候,村中的很多群众生活十分艰难。随着时间推移,村里的人口逐渐增多,群众摆脱贫困的心理急切,又恰逢甘蔗产业兴起。村民开始大规模毁林开荒,大面积种植甘蔗,曾经的“官木林”也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木林”。
“建设这个农业园区给村里带来了很多的变化。”光木林村副支书林树昌说,1995年就挖通的土路终于在2013年变成砂石路,不但如此还对路面进行了拓宽,村民随时可以经此出行,不用担心雨天路滑路烂;种甘蔗是绿一段时间,光一段时间,光的时候多于绿的时候,水源没有得到很好涵养,导致越来越干旱,咖啡坚果进驻以后,山头只会越来越绿、越来越美。
“自规划建设农业园区以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配备和坡改梯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和资金投入,各项设施已经得到逐渐完善和改进。”站在旁边的勐永镇镇长唐永波介绍,目前,已完成道路硬化12公里,砂石路铺筑22.5公里,机耕路40公里以及修建2座桥梁,共计投资1675万元;投资573万元建成水池28个,25立方米水窖221个,总蓄水量达9775立方米,能满足70%左右苗木灌溉需求;完成每亩投入850元的坡改梯6175.7亩,建设资金投入达524.9万元。
让“光木林”变成可以观赏、卖钱的“观木林”,是勐永人的执着追求和热切渴望。
“种植咖啡坚果不仅可以使山变美,还可以让群众有钱赚。”林树昌接着说,种甘蔗亩产最多4吨,扣除农药、化肥之后,纯收入也就1000多元。而咖啡初果期亩产就可达1吨,按公司保护价每公斤2元算,最低也能有2000元毛收入;进入丰产期亩产可达2吨,产值可达4000多元。“咖啡产值只是一笔收入,还有坚果的产出没有算呢。”林树昌笑着说,坚果盛果期每株可产15公斤左右,按每公斤30元来算,每亩套种11株的坚果产值可达5000多元。
灿烂的阳光沐浴着茁壮成长的咖啡坚果。在不远处的丛林里断断续续传来挥锄的声音,拐过山梁,看到村民袁石海在管护他家的8亩咖啡坚果地。“今年已有6亩挂果,粗略算下来,比种甘蔗划得着。”袁石海说,“当时,甘蔗青苗已经长得很高,相当舍不得退下来种咖啡,后来咬咬牙就退了,想不到这个决定是对的。”
光木林村的这次绿色“变身”之旅,是从一个个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开始的。
“开始的时候,群众工作很难做,账算不通,现在看着有前景,大家纷纷加入到咖啡坚果种植行列。”林树昌说。据介绍,勐永镇在发展咖啡坚果产业过程中,主要通过算清生态账、经济账和劳动力账,积极引导群众接受发展咖啡坚果产业。林树昌说:“只需要把账算通给群众就好,他们心里有杆秤,到底要不要发展,他们心里就有数,不用多说什么。”
“甘蔗产业可以脱贫,但是不能致富,要致富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唐永波说,针对退蔗种咖啡坚果的群众,在产业没有产生经济效益时,政府主要通过退蔗补助和允许套种农作物两个办法加以解决。今年,勐永镇按照每亩退蔗青苗补助500元的标准,共补助蔗地4288.65亩,兑付金额达214.4万元。同时,主动和咖啡公司协调,让群众在咖啡坚果地里套种玉米、花生和黄豆作物,并免费为群众提供5吨黄豆种。
所以,行走在农业园区里,既能看到开始挂果的咖啡林,也能看见郁郁葱葱的玉米树。“以前公司不允许农户在咖啡坚果地里套种其他作物,但为了缓解群众的经济收入压力就同意了。”凌峰咖啡公司勐永指挥部经理何忠华说,公司还将给群众发放每亩450元的地租,以及每亩350元的管护费,其中有部分费用已经兑付给农户。
“咖啡坚果产业是个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何忠华说,为了把农业园区里的咖啡坚果种好、管好,公司在涉及种植的6个村民小组各聘请了6个技术员,并给予每亩每月5元的资金补助。据悉,农业园区原本规划种植咖啡坚果1.08万亩,共建成1.38万亩,完成投资7027万余元,超出原计划2.2%。
从“官木林”到“光木林”,再从“光木林”到“观木林”,光木林村始终走在“变身”的道路上。这之间走过弯路,有过迷茫,在经验和教训中,终于找准出路和方向。显然,乔灌木结合的“咖啡+坚果”种植是光木林村产业发展的最好出路之一,它在染绿南汀河两岸、恢复沿线生态的同时,还可以实现万元山、万元人的目标,最终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让群众的日子美好了起来。
新疆北部因为持续干旱致草场大面积枯黄,逾400万公顷草场受灾。徐国强摄 乌鲁木齐9月17日电(记者朱景朝)9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