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是指表面揉漆的器物,胎骨有木、竹、革、藤、丝、麻、陶、铜等多种,而以木为主。漆器具有高度的粘合性和耐酸耐碱性能,可以制成各种精美实用的器具。我国使用漆器的年代很早。从出土文物来看,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 (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漆器制作。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工艺十分发达。到秦汉时期,漆器工艺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出土的众多楚汉漆器中,尤其以湖北荆州和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最为丰富。出土的漆器大多收藏于荆州博物馆,藏品达到数千种之多,种类十分齐全,有生活用具、乐器、娱乐用品、丧葬用品、工艺品、兵器。漆器的彩绘艺术精致,技法嫡熟,风格独特,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纹饰图案内容广泛,内涵深逮,构思奇妙,想象丰富,变化万端,千姿百态,是中国古代装饰艺术和工艺美术等审美意识的高层次体现。
漆器文物复制品按照原物的胎质、雕刻手法和造型结构,仍照原物的图样进行制作,在形态、风格、色泽、花纹等方面与厉物保持一致,艺术地再现了原物的风貌和精神,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虎座鸟架鼓] 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两只昂官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肢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风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锦悬于风冠上。通体揉黑漆为地,以红、黄、金、蓝等色给出虎斑纹和风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品。
[凤鸟纹漆鼓] 东周楚国乐器,表揉黑漆地,用红、黄、金色绘几何形卷云纹和双形风鸟纹,花纹繁缛,制作精良。
[虎座飞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墓葬中特有的祥兽和瑞鸟的组合造型,由虎、风、鹿角三部分组成,虎为底座,昂首伏
踞;虎背上一只引吭而鸣、展翅欲飞的风亭亭而立;风的背上又生出一对色彩斑谰的鹿角,器身由红、黄、锗、银等色分别为羽纹和虎纹。造型生动别致,雕刻艺术精湛,虎、风、鹿分别为威严祥和的象征。这种三兽合一的立体组合形象,是人们心目中的守护神。
[漆盒] 原器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时代战国。著录于湖北省博物馆编著的 《曾侯乙墓》。器身由两半胶合而成。头部作圆形榫卯结合,头可自由转动,器身肥硕,内部剜空,背部有一长方形孔,承一长方形盖,盖上浮雕龙纹。全身以黑漆为地施艳丽彩绘。头部、前腹、足部均朱绘鳞纹。腹部的两侧绘两幅极其精彩的漆画;右侧绘击鼓图,即中间以一兽为鼓 座,上树建鼓。一旁绘一兽,上肢拿两个鼓槌轮番击鼓;另一旁绘佩剑武士,翩翩起舞。左侧绘撞图,以两鸟为柱,鸟嘴口衔横梁,梁上悬钟二枚,鸟腿上亦搁一横梁,悬二磬。旁边一似人似鸟的乐师,拿着撞钟木正在撞 。该器形象逼真,情趣高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通长30,高13,宽18cm
[双连杯] 东周楚人的日用生活器皿。其造型为凤负双杯。凤系木雕,凤首位昂,啄衔一珠。此凤形杯形形态奇妙,雕刻细致,髹漆工艺精湛,彩绘艺术高超,整体造型巧夺天工,寓浪漫与写实于一体,典雅庄重,富丽堂皇,乃战国时期楚文化美学艺术中得瑰宝。通长18.5,高11,宽13cm。
[卧鹿] 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木雕髹漆工艺品。鹿四肢屈踞,作卧伏状,头生双角,昂首侧视。造型生动,别致,一派善良祥和,与世无争的雅娴姿态。鹿体通髹黑漆为地, 以朱、黄、白诸色于地纹之上或绘桃斑纹或绘短条状斑纹等主题纹饰。线条流畅,彩绘烂漫,色泽鲜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通长70,高56,宽26cm。
[蚌凤纹座屏]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阶层的装饰品。整器采用圆雕、浮雕和透雕的手法,雕刻出凤、鸟、鹿(各四只),蛇(十五条),蟒(二十六条),蛙(二只)等五十五只禽兽,并使之互相穿插蟠绕,形成彼此争斗的生动场景。整幅画面可分水、陆、空三个层次。有人认为这体现了楚人三分世界的哲学观念。这种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奇妙的构思设计,更是增强了这一座屏的艺术感染力。通长52,高15.8,宽18cm。
[三鱼耳杯] 器表以红、黄、金等色彩绘,口沿内侧饰变形风鸟纹;杯内底正中绘四分草叶纹,四周绘三条互相追逐的卷须红鲤鱼,鱼翔杯底,撩人食欲。古老的饮食器渗透出无限的艺术感染力。
[双凤纹耳杯] 战国酒器。器表用红、黄、金等色彩绘,器沿内侧、耳面及外侧饰双形风鸟纹,两端外侧饰变形风纹和卷云纹。器内底正中饰金黄色花瓣纹,围绕花瓣用银粉描绘两只首尾相连的凤,给人以赏心悦目、吉祥如意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