蜣螂介绍
含有毒成分约1%。有效物质能溶于水、乙醇及氯仿,但不溶于乙醚。
一般于6~8月间晚上利用灯光诱捕,沸水烫死,再用炭火烘干。
干燥虫体呈黑褐色,长3~4厘米,宽1.8~3厘米,雄虫较雌虫稍大。雄虫头部前方呈扇面形,易脱落,中央具角突1支,长约6毫米。前胸背板呈宽半月形,顶部有攒形隆脊,两侧各有角突1枚。后胸约占体长1/2,为翅覆盖。雌者头部中央及前胸背板横形隆脊的两侧无角状突。前翅革质,黑褐色,有7条纵向平行的纹理;后翅膜质,黄色或黄棕色。足3对。体质坚硬,有臭气。以体黑、干燥、完整者为佳。
主产江苏、浙江、河北、湖北等地。此外,福建、广东、广西亦产。
现售商品中另有一种独角蜣螂虫,为独角仙科昆虫独角仙的干燥雄虫。全体棕色或棕褐色。头顶有崛起的角状突,长约1.7~3厘米,角上端2回分叉。前胸背板中央亦有一发达的二叉棘状突,长约1厘米,尖端略弯向前下方。质较松脆。产于江苏、安徽、山东、山西等地。一般均自产自销。
蜣螂毒素。注射于小白鼠后表现不安,数十分钟后因痉挛发作致死;静脉注射于家兔后,血压一时下降,随即上升,呼吸振幅增大,频率加快;对蟾蜍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灌注于蟾蜍的后肢血管,有暂时的扩张作用;对家兔肠管及子宫有抑制作用,对蟾蜍的神经肌肉标本有麻痹作用。
定惊,破瘀,通便,攻毒。治惊痫,癫狂,癥瘕,噎膈反胃,腹胀便结,淋病,疳积,血痢,痔漏,疔肿,恶疮。
①《本经》:"主小儿惊痫瘈疭,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
②《别录》:"主手足端寒,肢满,奔豚。"
③《药性论》:"治小儿疳虫蚀。"
④《本草拾遗》:"治蜂瘘,烧死蜣螂末和醋敷之。"
⑤《日华子本草》:"能堕胎,治疰忤;和干姜敷恶疮,出箭头。"
⑥《本草权度》:"去大肠风热。"
⑦《本草求原》:"治小儿积滞,土包烧食。"
咸,寒,有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有毒。"
③《汤液本草》:"气寒,味酸,有毒。"
内服:煎汤,3~8分;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捣敷。
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羊角、石膏。"
②《药对》:"畏羊肉。"
③《品汇精要》:"妊娠不可用之。"
①治疗膀胀、尿道结石
蜣螂去头,置于新瓦上焙干,研成粉末。每次口服1.5~3克,每日2次。临床观察20余例,部分病例可见结石排出。
②治疗麻痹性肠梗阻
取蜣螂虫7只,黑白丑3钱,石菖蒲3钱。水煎,1日2次早晚分服。服至大便畅通为止。临床试治3例,均愈。
为金龟子科昆虫屎蛒螂的干燥全虫。
《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