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麻仁介绍
大麻种子含脂肪油约30%.油的脂肪酸, 饱和的为4.9%~9.5%;不饱和的脂肪酸中, 油酸约为12%, 亚油酸53%, 亚麻酸25%.油中含有大麻酚.亦含植酸钙镁(Phytin), 种仁中含率为 1%, 较叶、茎、芽中含率为高.另含微量生物碱, 有毒蕈碱(Muscarine)、葫芦巴碱(Trigonellin)、胆碱等.并含有葡萄糖醛酸、甾醇、卵磷脂及维生素 E2、维生素 B1 等.
秋、冬果实成热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干燥果实呈扁卵圆形,长4~5毫米,直径3~4毫米。表面光滑,灰绿色或灰黄色,有微细的白色、棕色或黑色花纹,两侧各有1条浅色棱线。一端钝尖,另端有一果柄脱落的圆形凹点。外果皮菲薄,内果皮坚脆。绿色种皮常粘附在内果皮上,不易分离。胚乳灰白色,菲薄;子叶两片,肥厚,富油性。气微,味淡。以色黄、无皮壳、饱满者佳。
产黑龙江、辽宁、吉林、四川、甘肃、云南、江苏、浙江等地。
1. 缓泻作用 本品能刺激肠黏膜, 使分泌增加, 蠕动加快, 减少大肠吸收水分, 有泻下作用.因其含脂肪油较多, 故为润滑性泻药.
2. 降血压作用 火麻仁酊剂去酒精做成乳剂, 注入麻醉猫十二指肠 2g/kg (生药量), 半小时后血压开始缓慢下降, 2 小时后约降至原来水平的一半左右, 然心率和呼吸未见显著变化.正常大鼠灌服, 血压也有显著下降.高血压病人试验服用火麻仁乳剂4周, 血压由18.62/13.3 kPa (140/100 mmHg)降至120/80 mmHg (15.9/10.6 kPa), 继续给予维持量5~6周, 血压稳定于15.295/10.64 kPa(115/80 mmHg), 且无不良反应.
润燥,滑肠,通淋,活血。治肠燥便秘,消渴,热淋,风痹,痢疾。月经不调,疥疮,癣癞。
①《本经》:"补中益气。"
②《别录》:"主中风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积血,复血脉,乳妇产后余疾。"
③《药性论》:"治大肠风热结湿及热淋。"
④《唐本草》:"主五劳。"
⑤《食疗本草》:"取汁煮粥,去五脏风、润肺。治关节不通、发落,通血脉。"
⑥《本草拾遗》:"下气,利小便,去风痹皮顽,炒令香捣碎,小便浸取汁服;妇人倒产吞二七枚。"
⑦《日华子本草》:"补虚劳,长肌肉,下乳,止消渴,催生。治横逆产。"
⑧《纲目》:"利女人经脉,调大肠下痢;涂诸疮癞,杀虫;取汁煮粥食,止呕逆。"
⑨《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去瘀血,生新血。"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岐伯:辛;雷公、扁鹊:无毒。"
③《唐本草》:"寒。"
④《食疗本草》:"微寒。"
入脾、胃、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大阴、手阳明经。"
②《药品化义》:"入肺、大肠二经。"
③《本草求真》:"入脾、胃、大肠。"
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榨油涂。
①《本草经集注》:"畏牡蛎、白薇,恶茯苓。"
②《食性本草》:"多食损血脉,滑精气,妇人多食发带疾。"
③《本草从新》:"肠滑者尤忌。"
大麻(《本草经集注》),又名:麻(《诗经》),汉麻(《事物纪原》),火麻(《日用本草》),山丝苗(《救荒本草》),黄麻(《纲目》)。
一年生草本,高1~3米。茎直立,分枝,表面有纵沟,密被短柔毛。掌状复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对生;小叶3~11,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深绿色,粗糙,下面密被灰白色毡毛;柄长4~14厘米,有短绵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呈疏生的圆锥花序,黄绿色,花被5,长卵形,覆瓦状排列,雄蕊5,花丝细长;雌花丛生于叶腋,绿色,每朵花外被1卵形苞片,花被1,膜质,雌蕊1,子房圆球状,花柱分为2枝。瘦果扁卵形,长4~5毫米。有细网纹,外围包以黄褐色的苞片。花、果期因产地不同而异,华东花期5~6月,果期6~7月;华北花期6~7月,果期8~9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麻根)、茎皮部纤维(麻皮)、叶(麻叶)、雄株花枝(麻花)、雌株的幼嫩果穗(麻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