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介绍
冬季收采,刨出块根,除去泥土。
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
①《纲目拾遗》:"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煮时加生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功;(同)红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②《本草求原》:"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瘀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和鲗鱼、鳢鱼食,调中补虚。"
③《随息居饮食谱》:"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论生熟,食少许即安。"
④《岭南采药录》:"醋煮服,治全身肿。"
甘,平。
①《纲目拾遗》:"甘,平,无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内服:生食或煮食。外用:捣敷。
①《纲目拾遗》:"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
②《随息居饮食谱》:"凡时疫疟痢肿胀等证皆忌之。"
番薯
多年生蔓状草质藤本,秃净或稍被毛,有乳汁。块根白色、黄色、红色或有紫斑。叶卵形至矩圆状卵形,长6~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截头形至心形,边近全缘,有角或有缺刻,有时指状深裂。聚伞花序,腋生,花数朵生于一粗壮的花序柄上;萼深裂,淡绿色,长约1厘米,先端钝,但有小锐尖;花冠漏斗状,长4~5厘米,5短裂,紫红色或白色;雄蕊5;子房2室,蒴果通常少见。花期冬月。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茎叶(番薯藤)、种子(红苕母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块根。
《纲目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