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加载中...
新闻频道
水稻病害防治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总结
时间:2014年09月20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盱眙县是粮食生产大县,水稻主产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90万亩,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上主要病害,近年来由于气候因素,7—8月阴雨天气较多,连续大发生;稻曲病已上升主要病害。

一、水稻纹枯病、稻曲病发生特点

1.发生面广,发生程度重。2009- 2012年我县水稻纹枯病均为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大田病株率都在20%以上,2011年大田病株率达31.3%,年损失稻谷6640吨。

2.始见发病推迟,危害严重时期向后推迟。常年我县水稻纹枯病在6月底始见,自2006年以来,由于播栽期推迟,近六年均在7月上旬见病。稻曲病为次要病害,近几年来推广水稻大穗品种面积较大,加之水稻穗期雨水较多,稻曲病发生加重,已上升为主要病害,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

3.田间病情差异大。不同栽插方式、不同水稻品种、不同施肥量,纹枯病、稻曲病病情差异大。

3.1不同栽插方式。我县水稻主要栽插方式有:手栽稻、直播稻、机插秧三种方式,手栽稻由于前期生长量足,长势嫩绿,封行早,田间荫蔽程度高,见病早,发生重,6月底见病,8月上旬病情激增,8月底达发病高峰。直播稻、机插秧前期生长量不足,发病迟,但受密度、高肥、迟熟等因素的影响,中后期病情上升快,发生较重,7月中旬初见病,8月下旬病情激增(表1)。

3.2不同水稻品种。稻曲病发生程度不同,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粳稻化、大穗及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呈加重发生趋势。稻曲病发病后,不仅影响水稻产量,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而且,病原菌附着在稻米上污染谷粒,严重影响品质。水稻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杂交稻重于常规稻,两系杂交组合重于三系杂交组合,中晚稻重于早稻。

3.3不同施肥量。氮肥施用量过大,造成水稻活棵后旺长,无效分蘖多,田间水稻生长郁蔽、高温高温条件下极利于病菌侵染和扩展,导致纹枯病迅速扩展蔓延危害,加重后期水稻稻曲病发生。

二、造成纹枯病、稻曲病加重发生的原因

1.气候条件利于发病。纹枯病属高温、高湿性病害,近几年来,夏季雨水偏多,温度适宜,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流行;稻曲病

水稻抽穗前后,遇适温、多雨天气利于发病,2011年,6-8月份降雨682.4mm,雨日49个,田间湿度大,长期阴雨、寡照的天气,极利于利于病害的发生。

2.田间管理措施不当。主要表现为:一是搁田不到位。特别是一些低洼田,由于沟系不配套,稻田长期处于深水灌溉,田间湿度大,利于病菌孳生、蔓延;二是偏施氮肥,稻株长势嫩绿,有利于病害的扩展。三是栽插密度过大,田间隐蔽程度高,通透性差,利于病害发生。

3.防治不到位。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化学防治是主要措施,化学防治的核心技术是用药时期、药剂品种、用药量。用药时期应当在发病初期进行预防,但是大部分农户对病害的预防认识不足,往往不见病不防治,等到后期发现病害,才用药防治,错过最佳防治时间,对这两病害防效甚微;药剂品种,过去生产上(2009年之前),主要药剂,井岗霉素(用量高达5%水剂500-800克、20%粉剂75-100克)、三唑酮为主,用药量大,药效一般,大发生时病害难控制,无壮苗防衰增主作用。三唑酮在粳稻上稍有应用不当,易产生药害,造成减产。

三、加强试验示范工作,开发新型防治药剂及防治技术的研究

为解决我县水稻两大病害发生的特点,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益,2009年开始,我站进行立项进行研究探索,及时对现在国内外开发的新型药剂品种进行引进、试验示范,并进行推广应用,筛选出防病效果好、还具有抗早衰、增产增收效果极为显著的30%苯甲·丙环唑产品,并对其药剂使用时期、使用方法等进行研究。1.不同药剂防治纹枯病效果试验。1.亩用20%井岗霉素粉剂75克、43%戊唑醇悬浮剂15克、25%三唑酮50克、30%苯甲·丙环唑15克。

2.试验结果表明,在纹枯病发病初期用药,药后14天、21天,以井岗霉素粉剂最为突出,表现防效高,持续长,药后21天仍能维持60%以上的防效。明显高于戊唑醇悬浮剂、三唑酮,达极显著水平。药后14天井岗霉素粉剂、43%戊唑醇悬浮剂、三唑酮,之间差异不显著。药后21天井岗霉素粉剂、戊唑醇、三唑酮对纹枯病的控制效果明显下降(表2)。苯甲·丙环唑与井岗霉素防效相近。

3.不同药剂防治稻曲病效果试验

3.1水稻破口前5天,亩用30%苯甲·丙环唑15克、5%井岗霉素水剂500克、25%三唑酮50克、30%苯甲·丙环唑15克+20%井冈霉素粉剂25克。

3.2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破口前5天用药,以苯甲·丙环唑+井冈霉素防效最为突出,对稻曲病穗防效和粒防效表现高,分别为91.2%和92.7%,高于井冈霉素20%以上,达极显著水平。(表3)。

4.30%苯甲·丙环唑增产效果试验

4.1试验分别在水稻破口前5天、齐穗期两次施药,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500克、25%三唑酮50克、30%苯甲·丙环唑15克。

4.2试验结果表明,4个处理每亩有效穗数分别为17.90万、17.87万、1783万、17.85万,处理间无差异;平均每穗实粒数分别为119.4粒、119.1粒、124.7粒、117.8粒,以苯甲·丙环唑最为突出,比对照提高6.9粒;三个处理平均千粒重分别为27.4 g,27.39、27.99,苯甲·丙环唑比对照提高0.89;三个处理平均亩产量分别为585.60 Kg、581.03 Kg、620.33 Kg,苯甲·丙环唑比对照提高8.9%(表4)。

5.水稻纹枯病防治试验(含全生育期、不同时期组合用药的效果试验)

5.1亩用20%井岗霉素粉剂75克、30%苯甲·丙环唑15m1+20%井岗霉素粉剂25克、30%苯甲·丙环唑15ml,于水稻拔节初期发、破口前5-7天、齐穗后,用一次药、用二次药、用三次药之间作比较。5.2试验结果表明,用药一次,防效最高是苯甲·丙环唑为68.6%;用药二次防效明显高于用药一次,苯甲·丙环唑防效达83.7%;用药三次均高于用药二次和用药一次,苯甲·丙环唑防效高达95.4%,明显高于井岗霉素粉剂防效(表5)。

四、水稻两大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通过近三年田间试验示范,水稻纹枯病、稻曲病防治提出如下建议:

1.不同药剂在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两大病害时,以30%苯甲·丙环唑防效最高,高于常规药剂井岗霉素、三唑酮的防效,使用时优先选用30%苯甲·丙环唑。

2对于水稻纹枯病防治,应在水稻茎蘖数群体高峰期(或水稻拔节初期,移栽稻在栽后25-30天左右,直播稻在播后40-45天左右),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用30%苯甲·丙环唑10-15m1+20%井冈霉素25克喷雾防治一次;在水稻破口前5—7天,水稻齐穗后5-7天后,用30%苯甲·丙环唑15-20ml,再防治两次喷雾。可以防效达92%以上;稻曲病防治应在水稻破口前5-7天用30%苯甲·丙环唑15m1+20%井冈霉素25克喷雾防治一次,水稻齐穗后根据实际情况用30%苯甲·丙环唑15-20ml再补防l—2次药。用苯甲·丙环唑能显著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稻谷品质。在防病的同时要根据当时水稻虫害防治的需要相结合,达到综合用药、总体防治、省工节本的目的。

五、取得成效

1.通过大田田间试验和推广,30%苯甲·丙环唑应用提高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防效,特别对稻曲病防效可达90%以上,高于井岗霉素的30%以上。

2.30%苯甲·丙环唑15m1+20%井岗霉素25克配方不但防病效果好,且能促进水稻生长,防治水稻早衰,明显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与井岗霉素比较,亩增加30-40公斤。

3.使用30%苯甲·丙环唑15m1+20%井岗霉素25克,减少了农药的用量,商品量减少30%以上、纯药减少50%以上,符合农药逐年减量施用的要求,减少过多施用农药,而造成环境污染。

王国兵 徐将 单奇志 (1.江苏省盱眙县植保站,江苏盱眙    211700;2.江苏省盱眙县黄花塘农技站,江苏盱眙  211700)

2013年第3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作者:佚名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