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加载中...
新闻频道
设施草莓主要病虫害防控新技术
时间:2014年09月20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防治大棚草莓病虫害要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即通过采用脱毒壮苗、宽窄行高垄栽植、地膜覆盖、水旱轮作等措施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严控病虫害扩展蔓延。

1选用抗病品种

实践证明,选好良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较优良的品种有丰香、艳红、莓宝1号、章姬等。

1.1丰香该品种生长势强,株形开张,叶片圆而大,厚且浓绿。植株叶片数少,休眠期长,发叶速度较慢。果肉甜酸适度,风味浓,耐贮运。抗白粉病和灰霉病能力强。

1.2艳红该品种生长势旺,植株半直立,叶厚浓绿。休眠期较短,成熟早,果实大,圆锥形,果面深红色富有光泽,果肉甜酸适度,风味浓,耐贮运。抗白粉病、炭疽病能力较丰香强,但抗红蜘蛛能力较弱。1.3莓宝l号该品种生长势旺,植株半直立,叶厚浓绿,休眠期较短。果实圆锥形,果面红色,果肉甜酸适度,风味浓,较耐贮运,抗病性强。

1.4章姬该品种生长势旺,株形较直立。叶片呈长圆形。休眠期较短,果面绯红色富有光泽。果肉柔软多汁,肉细,甜多酸少,奶油味浓,品质极佳。果实耐贮运性较差。对白粉病、灰霉病抗性较好,但不抗炭疽病。

2严格选地并消毒

选择排灌方便、土质疏松的地块作育苗地。最好是荒地或者1年以上没种过草莓的田块,母苗地应于定植前7-10天深翻,做成1 m宽的畦,在中间或边上挖定植沟,在定植沟内施人腐熟土肥和复合肥。种植1亩草莓需母苗300-500株,施5000 kg土粪和10 kg复合肥。若草莓连作或前作是番茄、茄子、瓜类等,定植前必须进行土壤消毒或进行轮作。利用7、8月高温季节的太阳热能,进行土壤消毒。简单易行的办法是清除田间杂草残物,喷洒48%毒死蜱等杀虫剂和50%多菌灵等杀菌剂,翻耕后于土表用无破洞的旧农膜严密覆盖,膜下温度可达65℃,以达到消毒作用。

3建造健康专用母株园

育苗目标:培育出定植时根颈粗1 cm以上、重209左右的无病壮苗。采用健康专用草莓母苗,应在上年9月上旬进行露地栽植。若使用生产园的植株,要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的植株作母苗。在3月底至4月上旬定植。低温和干燥会抑制匍匐茎的发生,前期采用小拱棚保温能促进匍匐茎早生多发。母株成活后,喷50-1000 mg/kg赤霉素,每株5 ml,过1周后再喷1次,有利于匍匐茎发生。在6月上旬,根据小苗生长情况,趁雨天全园撒施少量复合肥,每亩约5 kg。结合防治病虫,可用0.2%尿素、0.3%磷酸二氢钾作根外追肥。育苗正值高温高湿季节,病虫害多发,要加强测报防治,及时清除黄叶、病叶和病株,培育无病虫健壮草莓苗。

4加强田间管理

4.1适时定植,合理密植草莓园应光照充足,地势平坦,灌排方便,土壤肥沃疏松,前茬作物为豆类或葱蒜类蔬菜地。园地应先行防除杂草,灭杀地下害虫。每亩基施优质腐熟粪肥5000 kg、磷酸钙(或磷酸氢二铵)50 kg、氯化钾50 kg。结合深翻整地,采用深沟宽窄行,每畦连沟宽1-1.2 m,沟宽40-50cm,沟深20-30 cm.畦面宽60-80 cm,畦沟宽20-30 cm。铺幅宽80-100 cm的黑色地膜,在铺地膜时,对畦沟走道全面覆盖,不留裸地,以阻止地面水分蒸发。一般行长以20 m为限。棚室草莓50%植株顶花芽分化即为定植适期。陕西宝鸡陈仓地区一般在9月中旬前后定植,根据顶花芽分化程度来确定。一般采用单株双行三角形种植,即宽窄行高垄定植,大行距,小株距,行距22~25 cm,株距18-20cm。每亩定植8000-10000株,定植时要注意定向种植,将草莓苗根的弓背部朝向畦沟。尽量带土移栽,定植不能过深或过浅,深度以2--3 cm为宜,上不埋心、下不露根。一般隔2年重新定植一次新苗,以保持连续高产。

4.2花芽分化前期精细管理9月上旬移栽的草莓苗,除及时补充水分外,应加盖遮阳网遮阴。遮阳网离地面1.2 m,便于人员操作。要及时摘除枯叶、老叶及腋芽和匍匐茎,保持5-6片叶并留1个芽。草莓花芽分化需较低温度和短日照,可在遮阳网上加盖草帘。通过揭盖草帘,人工造成短日照的条件及较低温度,促进顶花序和腋花序的分化。10月下旬到11月初,当平均气温下降到15℃,即为扣棚保温的最佳时期。保温开始后,容易生长过旺,要根据植株生长、气温情况进行温度和水分管理。棚温白天保持在25℃,最低不低于20℃,夜温保持5℃以上,当棚内夜间低温在5℃以下时,夜间双重保温,保持夜间棚内温度在5℃以上,棚内湿度70%-80%。结合温度管理,高温时应注意通风换气,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要利用中午气温高时通风换气降温,以减轻病害,促进草莓授粉受精。

4.3摘叶疏果衰败老叶制造光合产物少,而呼吸消耗大,对草莓生长和浆果发育不利,匍匐茎的无谓发生也消耗母体营养。因此,结果期对下部衰老叶要及时摘除,并及早去除匍匐茎。另外,在开花前后疏除一定的高级次花果,不仅可降低畸形果率,也有利于集中养分供应低级次花果发育,使果个增大,提高整齐度。

4.4赤霉素处理在大棚草莓栽培中喷赤霉素可以防止植株进入休眠,促使花梗和叶柄伸长,增大叶面积,促进花芽分化。赤霉素处理的时间和次数与品种有关。一般对休眠短、长势旺的品种,如艳红、章姬、莓宝等,喷1次即可,浓度为5—10 mg/kg。每株用量为5 ml,重点喷在苗心处。赤霉素在植株50%显花蕾时使用。赤霉素用量不能过多,否则会出现徒长,坐果率下降。

4.5棚养蜜蜂大棚养蜜蜂可以促进草莓授粉受精,减少畸形果,提高坐果率,显著提高产量。1亩大棚可放蜜蜂3~5箱,放养时间提早在草莓开花前5—7天进行,以使蜜蜂在开花期能充分适应大棚内的环境,直至翌年3月。花期棚内放养蜜蜂,可在大、中棚两头另做尼龙丝网,不但能够防止蜜蜂外迁,而且便于顺利通风。

4.6使用C02气肥  C02气肥是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的重要原料。棚内C02浓度经常低于大气,增施C02能促进生育转旺,使成熟期提前10—15天,并能提高产量,改善果实品质。目前生产上大多采用反应法提供C02,利用碳酸氢铵和稀硫酸,通过C02发生器产生C02,直接释放到大棚内。4.7适时通风草莓苗生长的土壤相对湿度应在70%-80%为宜。棚内空气湿度以60%—80%为好。当棚内气温超过30℃时,应通风。11--12月应于上午10:00至下午3:00揭开大棚及中棚两头塑膜通风。当棚内湿度超过80%时,也应及时通风,以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大棚通风的另一作用,是防止草莓白粉病和灰霉病发生。

5及时防控病虫害

以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充分应用农业、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虫的发生与危害。推广应用软管滴灌和地膜全覆盖或沟内铺垫小麦秸秆,以控制棚室内的空气湿度,杜绝草莓生产园大水漫灌。及时清理草莓生产园中的病叶、病果等病残体,并带出棚外集中销毁,减少传染病源。特别是草莓病害,要以防为主,重点在前期和发病初期进行有针对性的药剂防治,注意保温、增光、通风、降湿,有效控制危害,确保草莓安全生产。

5.1黄萎病初发病时,顶部1-2片叶变黄,弯曲畸形,发病严重时逐渐枯死。可在春季于园内多施切碎的麦草、木屑,加农家肥翻耕入土壤中,做畦,充分灌水后,覆盖地膜,通过太阳能使之彻底发酵。这样既增加了有机质,又彻底消毒。此法,也可防治根腐凋萎病。发现黄萎病株时,及时拔除并补植,补植后用10%多抗灵水剂100倍液或8%菌克毒克(宁南霉素)水剂600倍液等灌根防治。

5.2灰霉病  灰霉病是在花期发生的病害,在花、叶、果柄、果实上均有发病,主要危害花器。叶片发病,病部产生褐色或暗褐色水渍状病斑,有时病部微具轮纹;被害果柄呈紫色,干枯后细缩;被害果实外观不鲜艳,最初出现油渍状淡褐色小斑点,进而斑点扩大,全果变软,上生灰色霉状物(菌核)。对此病以防为主,可选用“一熏灵”烟剂熏蒸防治,每座标准棚(8 mx60 m)每次用3枚,夜间熏蒸,连续3次,每次间隔10天。也可选用40%施佳乐(嘧霉胺)悬浮剂800倍液,或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800倍液,或80%大生M-4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注意交替用药。

5.3炭疽病此病为典型的高温高湿性病害,病菌生长适温为26-30℃。该病可引起局部病斑,也会导致感病品种整株萎蔫。茎叶发病初期,病斑水渍状,呈纺锤形或椭圆形,直径3—7 mm,后病斑变为黑色,或中央黑褐色、边缘红棕色。匍匐茎和叶柄上的病斑可扩展成为环形圈,上部的子苗或叶片萎蔫枯死。根部或茎基部受害时,初期1—2片展开幼叶失水下垂,傍晚或阴天仍能恢复,反复几天后病情加重,全株枯死。此时若切断茎基部,可见横切面上自外向内发生褐变,但维管束不变色。发现病株时,及时拔除并补植,补植后用25%施保克(咪鲜胺)乳油10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龙克菌(噻菌酮)悬乳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5.4  白粉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害叶柄、花及果实,被害叶片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随后叶背斑块上产生白色粉状物,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枯焦。果实早期受害,幼果停止发育、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严重影响浆果质量。该病在整个生长期可不断发病,其病原菌孢子活动的适温在20℃左右,属低温性病菌,在盛夏高温季节不发病。发病初期选用99.1%绿颖(矿物油)乳油300倍液,或50%翠贝(醚菌酯)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62.25%仙生(腈菌唑·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高渗腈菌唑1000倍液,或40%福星(氟硅唑)乳油2000倍液进行防治。也可用“一熏灵”等烟剂熏蒸防治,每座标准棚每次投放3—5枚,夜间熏蒸,连续3次,每次间隔10天。

5.5叶斑病  草莓叶斑病也叫蛇眼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侵害叶柄、匍匐茎、花萼、果实和果梗。开花结果前开始轻度发病,果实采收后才危害严重。叶片发病后,形成暗紫色小斑点,扩大后形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褐色,中央灰白色,略有细轮,使整个病斑呈蛇眼状,病斑上不形成小黑粒。病斑过多会引起叶片褐枯。严重流行时,影响叶片光合效能,降低抗逆能力和抗病能力。可用77%可杀得8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800~1000倍液、80%大生1000倍液、多抗灵150倍液、农抗120水剂500-600倍液等杀菌剂防治。可任选一种药剂于发病初期均匀喷洒叶面,每隔7—10天防治1次。

5.6蚜虫  在点片发生期,用0.3%爱禾(印楝素)乳油1000倍,或70%艾美乐(吡虫啉)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或5%阿达克(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可用粘虫黄板诱杀,在每座标准棚内按“Z”字形排列悬挂黄板20个,黄板下边沿距草莓顶部间距20 cm。每20-30天换1次黄板。

5.7螨类在草莓开花前,进行重点监测,在点片发生期及时摘除有虫叶,减少虫源。当每叶螨量达2-3头时,选用9.5%螨即死(喹螨醚)乳油2000-3000倍液,或1.5%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或5%噻螨酮乳油1200倍液,或57%炔螨特乳油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在以上各药剂中混加99.1%绿颖乳油300倍液,效果更佳。

6适时采收,提质增效

草莓从开花、坐果到浆果着色、软化,释放特有香味,时间约30天。草莓浆果成熟后,应分批采收上市。大棚草莓果实以鲜食为主,必须在70%以上果面呈红色时方可采收。冬季和早春温度低,要在果实八九成熟时采收。早春过后温度回升,采收期可适当提前。采摘应在上午8:00-10:00或下午4:00~6:00时进行。不摘露水果和晒热果,以免腐烂变质。采摘时要轻拿、轻摘、轻放,不要损伤花萼,同时要分级盛放并包装。

屈红娟  王录科  李炳让  董维新  张宝林

2013.07西北园艺

 

(作者:佚名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