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栽培季节,,地区不同栽培的季节也各不相同。选择的标准是:以当地气温稳定在15-25℃为最佳出耳期,按此季节往前推45天就是最佳制作菌袋的时间。也可利用当地低温期生产菌袋,当气温回升到15℃即可排袋出耳。
3.原料选择及配制。可选用玉米芯、木屑、棉籽壳、葵花盘、稻草等农产品下脚料,具体配比方法如下:①木屑(硬杂木)86%.麸皮10%,黄豆粉2%,石膏粉1%,石灰粉1%。
②棉籽壳90%,麸皮5%,玉米粉3%,石灰粉1%,石膏粉1%。
③玉米芯粉80%,麸皮10%,玉米粉5%,黄豆粉2%,生石灰粉2%,石膏粉I%。
4.装袋。栽培黑木耳的菌袋可选择22厘米×
5.灭菌。采用蒸气灭菌,根据生产量大小选用不同规格的锅炉,家庭栽培,可用铁桶改制成蒸汽发生器。改制时在铁桶的一侧割开—个口,并用直径为2厘米的钢管从开口处插入桶的另一侧,再将开口与钢管接触处焊严密。在开口的同—侧的不同位置开—个4厘米的口,并用一根4厘米的短钢管(稍插入桶壁即可)与开口焊接严密。2厘米管作加水管,4厘米管作排汽管,用砖砌成灶,将桶座在灶上,桶内加水后即可于灶内烧火,使蒸汽产生。灭菌中间须经常加水以免将桶内烧干。
6.接种。接种人员进入接种室后首先用75%的酒精棉球仔细擦洗手一遍消毒,然后每3人一组,一人从瓶内挖出菌种,两人解袋、扎袋。每袋两端接入红枣大小菌种2-3块即可。操作时,动作要迅速。一次性将所有菌袋全部接完,操作期间不可随意出入,否则需要重新熏蒸灭菌后才可再操作。接种时不可有漏接现象发生。
7.发菌管理。把接菌后的菌袋放入干净的室内或大棚内避光培养。保持温度在25.28℃。前5天不要通风,棚内可利用增光或遮光的方法增降温度,增光时袋堆要用黑膜或草帘遮光。5天后,可利用外界温度较适合时适量通风,保持培养环境的空气湿度在70%以下。经过40—50天的培养,菌丝发满袋后可转入出耳管理。
8.出耳管理。①场地管理。如选择在棚内,可在棚内作成15厘米宽.15 - 20厘米高的小土埂,土埂间距80厘米,在室外也可按这方法作成土埂,如在硬化的地面,可按上述距离铺一层砖即可。
②菌袋开口。准备好场地后,就可对菌袋割出耳口。先将菌袋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0.2%克霉灵溶液清洗袋的表面,然后用锋利的刀片在两端分别划开4-6个“V”形口,口的上部直径为2厘米。
③菌袋摆放。划口后将菌袋平放于土埂上,袋与袋间距5-8厘米,中间用土填实,如系硬化地面,可不填土,填土的要在袋的上部也加上2-3厘米厚的土层,然后按第一层摆法摆好第二层菌袋。不填土的要在第一层袋上摆上2根直径2-3厘米的小竹竿,然后放第二层菌袋。这样,依次摆放6,8层。最后在土堆近处铺设一层地膜,以防止喷水时土粒溅到耳片上。
④出耳前的管理。摆放菌袋后.3天内不要喷水,露天出耳时遇到雨天可覆盖地膜。棚内保持较强的光线,以刺激耳芽分化,露天栽培可用竹竿搭设弓架,并覆上遮阳网遮阴。3天后,视天气情况调整每天喷水次数,保持环境湿度85% -95%,棚内保持湿度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内部空气清新,温度控制在15 - 25℃范围内,最高不要超过28℃,以防发生流耳。
冯克坚
山西果树 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