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加载中...
新闻频道
因地制宜划分夏、秋茶生产期利于采摘品质
时间:2014年05月23日信息来源:云南特产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春茶、夏茶、秋茶的生产季节,不能简单地以节令划分,要根据不同茶区的气候特点,并注重春、夏、秋不同季节茶叶的品质特征。西双版纳茶区气候类型同其它茶区相比差别很大,应因地制宜划分夏、秋茶的生产期,有利于合理采摘,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古人对茶季和合理采摘有过不少的论述。陆羽《茶经·三之造》载:“凡采茶者,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唐代以前,只采春茶,夏秋茶留养不采。明代许次纾《茶疏》:“初试采摘,谓之开园。采自正夏,谓之春茶。其它稍寒,故须待夏,此又不当以太迟病之。往日无有与秋日采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稍薄。他山射利,多摘梅茶,梅茶涩苦,止堪作下食,且伤秋摘佳产,戒之。”
    这段话说明很多问题:一是采春茶、夏茶和秋茶因各地气候不同,时节各异,寒冷地区到夏至才采茶,也叫春茶,不叫夏茶;二是高山地区寒冷,采茶都要等到夏至,不能说品质不好;三是湿度大的梅雨天气,生产的茶叶味苦涩,只能作下等饮品;四是秋茶品质不差,可因时因地制宜采制秋茶;五是留采结合,采夏茶,秋茶就要减产,提倡少采夏茶多采秋茶。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引《茶说》称:“夏末秋初又采一次,名为秋露,香更浓,味亦佳,但为来年计,惜之,不能多采耳。”提出要注意采养结合的问题。
    现代对茶季是这样划分的:2月下旬(雨水)至5月20日(小满)为春茶期,5月21日至8月20日(“立秋”与“处暑”之间)为夏茶期,8月21日至11月上旬为秋茶期。茶树在一年中有随季节变化的季节性生长周期,茶叶的品质也随季节性变化,形成不同季节不同特点。在一般情况下,茶树有三次生长和休止,即:越冬芽萌发→第一次生长(春梢)→休止→第二次生长(夏梢)→休止→第三次(秋梢)→冬眠。
    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差异大,春茶、夏茶、秋茶的时间划分应该因地制宜。传统的划分,把8月20日作为夏、秋茶的终点和起点,不适宜西双版纳茶区的实际情况。
    据《勐海县志》记载:1959年至1990年31年间,平均雨季开始为5月19日。9月份雨量开始减少,平均雨季结束为10月28日。8月份正是雨水高峰期,仍是高温高湿的天气,同四季分明的内地茶区相比差别很大。鉴于西双版纳的气候特点,夏茶生产期应推到9月20日为宜。西双版纳茶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年日照在2000小时以上,茶树的休眠期短,夏、秋茶之间的休眠期不明显,仅受雨量影响。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12月至次年2月为干凉季,茶树处在冬季休眠状态;3至5月为干热季,温度回升,气温适中,茶树处于春茶生长期,由于茶树经过冬季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树体内营养成分丰富,春茶的氨基酸、果胶、维生素C的含量高,茶叶滋味鲜爽。2月下旬至5月20日左右的“小满”,春茶期结束,雨季来临,茶树进入10余天的自然休眠;6至9月为湿热季,气温高,降雨量集中,湿度大,茶树新梢生长快,而且容易老化,氨基酸、维生素的含量减少,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增加,茶叶滋味厚重。9月20日接近“秋分”,雨量逐渐减少,气温转暖,夏茶期到此结束;10至11月为暖湿季,是雨季和干季转换的过渡季节,自然降雨量能满足茶树生长,气温开始下降,秋高气爽,茶叶滋味醇和,芳香物质含量高,香气也特别高。从9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秋茶期。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省茶科所对茶叶采摘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茶树新梢具有顶端生长优势和在年生育周期内有多次萌发生长的特征。茶树在自然生长情况下,新梢每年只能重复生长2至3次,分枝少,树冠稀。人为的采摘,可控制顶端优势,促进侧芽萌发,使生长加快,新梢轮次增多,萌发密度增加。但茶叶采摘不能过度,否则会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不利于有机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
    合理采摘,就是根据不同茶季、不同茶园、不同树龄茶树的生长势,因时因地因树制宜,分批留叶采摘,采养结合。合理采摘有四种:夏茶留一叶采,春茶、秋茶留鱼叶采。夏茶生长旺盛,留叶可控制采摘次数,夏茶品质欠佳,应多留少采。春茶、秋茶品质优,应多采少留;春茶留鱼叶,夏茶留一叶,可以留鱼叶,适用于管理水平较好的稀植茶园或水肥基础较好的密植茶园,能达到季季增产的效果;春茶留一叶,夏秋茶留鱼叶,虽然产量高,但比不上夏茶留一叶。多年采摘结果证明,这种采摘方法,使得茶园鸡爪枝逐年增多,影响树势;春留二叶,夏留一叶,秋留鱼叶。这种采法适用于未成龄的茶蓬或台刈新发的茶蓬,在开始采摘头三年,可利用留二叶的生长优势,培养树冠和采摘面。

(作者:佚名编辑:云南特产)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