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飘村 (张云/摄)
□ 欧美华
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更开启了我州基诺族历史崭新的篇章。60年后的今天,景洪市基诺山乡呈现的是一幅山川秀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群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画卷,基诺族群众60年的生活变迁,就是基诺民族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沙车老人是景洪市基诺山乡巴朵村的村民,今年82岁。作为经历基诺族两个社会形态的见证人,新旧社会变化的体会尤为深刻。“以前我们的生活大部分是靠山吃山,用碾出来的包谷杆水烀稀饭吃,还有用细糠炒,炒干了再碾,碾碎了变成粉以后,再来和稀饭一起烀吃,那些我都吃过。解放以后,生活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沙车说。
1949年,3000多名基诺族人仍然过着“刻木记事”、刀耕火种、缺医少药、食不果腹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的工作队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发展文化事业,使基诺族社会由原始社会的农村公社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底子薄弱,从50年代到70年代,全乡长期是“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基诺族群众大多数都处于赤贫状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诺山乡实行了多种经营的方针,以林为主,发展砂仁、茶叶、紫胶、水果、橡胶等经济作物,群众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基诺山乡的旅游业也悄然兴起,全国唯一全面展示基诺族文化的旅游景区基诺山寨就建在巴坡村内。
云南省民间舞蹈艺人白腊先就是巴坡村的村民。他们一家人的殷实生活印证了基诺族的沧桑变化。白腊先说:“家里每月的收入,儿子的2000多元、儿媳妇的2000多元、再加上儿子做生意的5000元,包括橡胶的收入,估算有1万多元。我家前年盖房子,差不多花掉了25万元,两个儿子现在是准备一个人买一辆小轿车。”
2005年,国家实施重点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巴坡村成为重点综合扶持村和示范村。各级政府先后投入160多万元,帮助巴坡村通水、通电、铺路,发展橡胶等产业,并建起文化活动室和灯光篮球场,数字电视也进村入户。路通、信息通后,凭借独特的山寨风光和民族文化,景区每年都吸引20多万名游客到基诺山乡观光旅游。现在巴坡村三分之一的村民就在基诺山寨景区从事导游、服务、文艺表演、旅游商品买卖等工作,村民的增收渠道越来越宽。搭上旅游业发展快车的巴坡村,也成为基诺山乡的“小康村”。大多数村民搬进了新居,有了摩托车、拖拉机,很多人还买了汽车,基诺人的生活节奏与时代同步前进。
作为享受国家津贴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白腊先白天忙农活,晚上忙编导,把《大鼓舞》等传统歌舞搬上景区舞台。白腊先说,传说基诺族是从鼓里面走出来的民族,现在民族文化传承的环境也越来越好,让基诺大鼓能在世界各地敲响是他最大的愿望,所以他把自家的大门设计成基诺太阳鼓的形状。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家、地方政府先后投入了上亿元资金和物资对基诺山乡进行帮扶,在一个个经济社会迅速崛起的神话中,基诺族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跨越。
基诺山乡乡长白兰说:“为加快基诺山乡的发展,近几年来,江泽民、胡锦涛、李瑞环、田纪云、王兆国、回良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基诺山乡看望基诺族同胞,他们带来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基诺族群众。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及社会各界在政策、资金及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扶贫开发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政策的实施,夯实了基诺山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以建乡初期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现在完全可以说我们基诺族已经达到了最好的时代,迈上了历史发展的快车道。”
新疆北部因为持续干旱致草场大面积枯黄,逾400万公顷草场受灾。徐国强摄 乌鲁木齐9月17日电(记者朱景朝)9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