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加载中...
新闻频道
话飘香海塘茶
时间:2014年12月03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图片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或本站联系

  海塘茶,产于普洱市镇沅县田坝乡瓦桥村海塘小组,由地名而得茶名,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千年茶王,海塘佳茗,是爱茶人士到云南旅游的最好享受。
  海塘茶主要生长在镇沅县田坝乡瓦乔村海塘小组,这里海拔大约在1690米至1860米之间,常年云遮雾绕,年平均气温16度,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海塘古茶山属无量山分支,澜沧水系,土壤肥沃,植被丰富多样。海塘小组的负氧离子浓度达到了19万—20万个/每立方米 ,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海塘茶吸天地精华,钟灵神秀,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山地环境,海塘茶古茶林中的古茶树生长旺盛,郁郁葱葱,最大的一棵茶树:树高5.0米,最大径围170公分,树龄已近千年。
  海塘茶茶史悠久且充满传奇,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据海塘的一座墓碑和有关家谱记载,江西籍的艾氏、方氏、叶氏、刀氏等为躲避战乱,于明朝永乐十年(1413年)举家搬迁到老海塘定居,把先进的中原文化也带入这蛮荒之地,从此开启一定规模的茶叶种植。
  普洱市茶叶局品牌科长包中华介绍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灭亡明朝,建大顺政权,年号永昌。明思宗朱由检殉国后,福王朱由崧被四镇拥立于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权,上位仅一年即被灭亡。1646年南明在广东肇庆立桂王朱由榔为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政权”,这个政权后来退守云南、贵州,利用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抗清,直到1661年被吴三桂完全消灭。有一股永历政权的溃部为逃避清军的追杀,将朱姓改为刘、黄二姓,一路向云南的西南方向逃离,最后来到了澜沧江东岸的深山野林中开荒安家,偶然发现了一个盐矿,为了感恩这口盐矿带来的生存希望,就把这地方起名为“恩耕”。恩耕与海塘茶的直线距离不足3里,定居在此的刘、黄二姓人家边开采熬制食盐,边开垦种植粮食、茶叶。随着不断的开采磨制,恩耕的食盐除了自用以外,还悄悄流通到外面。外面的盐商发现品质优良的恩耕盐后,都纷纷前往采购。然而,饱受战乱之苦的恩耕人,由衷的渴望能在这里繁衍生息、兴家立业,于是把恩耕盐的情况和成盐品报知掌管当地盐事务的镇沅府,以求办盐引,合法熬盐,合法贩盐。”
  清政府为了更好控制边疆地区,同时扩大税收,于雍正二年(1724年),把镇沅府辖的恩耕盐井和按板盐井一起由朝廷统一开设,扩大生产规模,定额征收盐税,在威远同知设盐课大吏一员代管恩耕井盐事务。从此,恩耕改名恩耕井,恩耕井逐渐兴盛起来,带动了盐茶贸易,刘、黄后代抓住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扩大了海塘茶的种植面积。后来,每天都有几十匹的马帮,把海塘茶和恩耕盐托运出去。渐渐的海塘茶在全国的茶市上展露头角,通过茶马古道,销往各地。雍正曾赞曰:“茶出海塘,色黄味甘,野中有柔,绝茶也”。此后,海塘茶名声远扬。
  民国时期,老海塘的富裕人家艾福明从景谷县引进大量勐库茶种回海塘育苗种植,扩大了海塘茶的面积,促成了春茶中的海塘茶外形椭圆光滑,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体表无茸,汤色金黄明亮,香气纯粹,入口滑润,滋味清爽或浓厚;叶底嫩鲜,尚为完整。夏秋忠的海塘茶,色泽墨绿,条索肥硕,汤色浑金黄,滋味浓郁,回甘持久,杯底留香的独特风格和品位。
  解放后恩耕盐井被弃用,但老海塘茶却一直鲜活的名声远传,尤其是现如今,在“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新机遇下,老海塘茶已被国家列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海塘茶的发源地海塘组也被列为国家民族保护和发展特色村。我们有理由相信,海塘茶终会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消费者所喜爱。

 
 

(作者:佚名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