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假休”?
“全国假日办”撤消了,网民纷纷调侃“以后除夕给谁打电话查岗呢?”一个全国性机构“为人民服务”14年后被撤消,却遭到民众齐齐拍手称快。这种尴尬说明:撤这样一个机构,实在是民心所向。
“全国假日办”之所以如此不受待见,恐怕主要跟这个机构最近几年关于放假安排的两大“奇葩”设计有关:一是“坑爹式拼假”,休息2天工作1天又休息3天工作8天,前借后补的“拼假”安排被广大民众诟病不已、直呼“折腾人”“太坑爹”;二是除夕不放假,相关专家还辩称这是恢复此前惯例、是一项“隐形”福利,记者曾就此撰写评论责问“春节多放一天假会怎样”,网民纷纷跟帖表示“说出了心声”。
吐槽和斥责背后,无非都是因为近年来的全国放假安排存在太多不切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可以用“众口难调”“综合考虑因素多”“权衡利弊”等诸多理由来辩解,但有一点却无法推脱:闭门造车、不接地气,没有真正听取公众的意见——即使2014年放假安排提前公布了征求意见的方案,但三个备选方案都颇受质疑。
客观说,“全国假日办”这些年也并非一无是处。除了每年为大家的放假安排颇费周折、忍受批评之外,它最大的贡献,正是引起了整个社会对“休假权”的更多认知。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008年起施行以来,“带薪休假”这个词汇开始越来越受到民众的珍视。然而如何落实,却需要时间和探索。《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印发以后,民众的“带薪休假”期待有了时间表。这项制度的落实,显然需要成立更高层级的管理机构来统筹、协调,“全国假日办”这一会议机制,自然也就到了“说再见”的时候。
将居民的休假权落实措施,从每年年底的“临时动议”提升为一项明确的制度设计,让公众看到了管理层的善意和决心。
不过,诚如有网民所言,这个机制的架构和方向依然存在一个担忧:假日问题不仅仅是旅游和经济的问题,还包括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所以,期待新的制度设计能真正回应民生期待,不要“换壳不换芯”,否则老百姓在过节度假的问题上,还得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