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淄博陶瓷,在美术陶瓷的生产方面,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论在造型和装饰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象他们生产的新石器末期的蛋壳陶、宋代问世的“雨点釉”和“茶叶米釉”,至今仍被各国视为珍品。
品种风格
博美术陶瓷在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造型古朴、装饰新颖,色彩绚丽的独特风格。在釉色的研究方面,成就尤为可观,不仅恢复了早已失传的“雨点釉”、“茶叶米釉”和“云霞釉”,还创造了新的“红金晶釉”、“鸡血红釉”、“金星釉”和几十种黑釉系窑变花釉淄。
名贵的雨点瓷,又名油滴瓷,在黑色的釉面上均匀地布满了银白色的小圆点。圆点小如米粒,盛茶时金光闪闪,盛酒则银光熠熠,映日视之,晶莹夺目,曾有“尺瓶寸盂视为无上之品,茗瓯酒盏叹为不世之珍”之说。雨点釉,在日本称“天目釉”。这种瓷的茶具,是日本茶道中无与伦比的上品。
另一种名贵釉——茶叶末釉,是一种含有结晶矿物的无光釉。古人称赞说:“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嫩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最养目。”用这种釉制作的各种文具、瓶、罐,釉色纯正,古朴典雅。
追溯历史
淄博文化是齐文化的发祥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距今 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淄博地区就开始了陶瓷生产。西周初,齐国始专设"陶正"官,管理陶器生产,并在齐都城内设立制陶作坊,从事陶器的专业化生产。魏晋南北朝前后,淄博地区的陶瓷生产完成了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唐宋时期,陶瓷生产技艺日趋精进,规模不断扩大,窑址星罗棋布,逐步形成了淄博特色,生产了一批颇有影响的陶瓷名品。寨里窑的青瓷、磁村窑的黑釉瓷、博山窑的纹胎和彩瓷等都曾名噪一时。时清时期,淄博陶瓷产品器装饰独特,产销两旺,形成了以博山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和销售中心。新中国成立后,淄博陶瓷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立足当地资源,开拓创新,开发出了滑石质瓷、高长石质瓷高 石英质瓷,骨质瓷等新瓷种,刻瓷艺术更是独树一帜,开成了淄博陶瓷的新特色,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竞相发展,产品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我国陶瓷生产技术和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发展
陶瓷发展铸就了淄博璀璨的陶瓷文化,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按照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的要求,淄博确定陶瓷文化要走产业化的道路,让陶瓷文化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首先,日用陶瓷要增加科技和文化含量,增加产品的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淄博陶瓷在研制开发新材质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各陶瓷产区的前列,曾获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的合成骨瓷代表着日用陶瓷的国际先进水平。华光牌日用陶瓷和硅苑牌日用陶瓷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中华龙”国宴用瓷、礼品用瓷等许多产品进入北京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虽然,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档日用细瓷在陶瓷总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但如今仅占11%。
其次,美术陶瓷要变展品为商品。在长期的发展中,工艺美术陶瓷界形成了一支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省陶瓷艺术大师为代表的陶艺家队伍,作品创出了淄博的特色与风格。淄博刻瓷艺术独树一帜,园林陶瓷别具匠心,光亮夺目的艺术釉、栩栩如生的雕塑、五彩缤纷的彩绘、气势恢弘的壁画……形成了淄博陶瓷文化的洋洋大观,作品多次在全国或全省的评比中获奖。但是,还没形成产业化规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多种推介形式,展示整体形象,扩大市场订货。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厚的资源和其他条件,扩大工艺美术陶瓷的生产规模,实现工艺美术陶瓷的商品化,扩大对外交流。
三是,开辟陶瓷文化旅游线路,发展陶瓷文化旅游产业。淄博市有寨里窑、磁村窑、西坡地窑、博山窑等许多古窑遗址,还有现存的50多座馒头窑,都是我国北方陶瓷古窑文化的代表。还有新建的中国陶瓷馆、山东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都是丰厚的旅游资源。
四是,进一步研究发掘淄博陶瓷文化。要充分发挥山东陶瓷工业协会民间陶瓷文化研究会的作用,定期确定研究课题。发动研究会会员对淄博陶瓷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理清淄博陶瓷文化发展的整体脉络,探索各个时期的文化现象、代表作品,以及在中国陶瓷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完成较为完整的淄博陶瓷文化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