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钟是古金陵南京特产之一。又名本钟”、“苏钟”、“插屏钟”,是明末清初最早在南京根据西洋钟改制的一种南京地产钟表。后来制造工艺又流传到苏州、上海等地,这些地方造出的钟表在当时也被通称为“南京钟”。
由来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向明朝万历皇帝进献了一件自鸣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认识西洋钟表。由于当时人们不知道这件洋玩意的制作方式,所以从皇帝到大臣都备感新奇,把它当作玩物把玩。直到清康乾时期,从中国的宫廷到民间,才开始大量仿制西洋钟表。
一直对南京民间文化情有独钟的文史学家苏洪泉告诉记者,第一个改进并制造南京钟的南京人叫吉坦然。据清初刘献廷《广阳杂记》记载,明末江宁(今南京)人吉坦然制造过一件叫做“通天塔”的自鸣钟,其“形如西域浮屠,置架上自以银块填之,塔之下层,中藏铜轮,互相带动,外不得见。中层前开一门,有时盘如圆桶。”这就是最早的南京钟,而吉坦然也因此被奉为南京钟的鼻祖。
为了区别于西洋钟,南京钟又被称为“本钟”。
自吉坦然之后至太平天国时期,南京的造钟业迅速发展起来。据史料记载,在最鼎盛时期,南京城内曾出现过40多家造钟作坊,成为当时中国制钟中心之一。
但到了清咸丰三年,南京战乱频繁,造钟匠将造钟技术传到扬州,后来又传到了苏州、上海、宁波等地。
“南京钟在辛亥革命时期曾鼎盛一时,当时型号很多,大的有成人一般高,小的可以握于掌中。到抗战时期,南京钟全面停产,因此现在流传下来的南京钟都是很珍贵的。”说到南京钟的“英年早逝”,苏洪泉显得有些惋惜。
名誉
南京钟的外壳最常见的制作材质是红木,另外还有一些紫檀、黄花梨等。其底座雕花装饰,常见纹饰有“葫芦藤”、“二龙戏珠”、“梅花枝”等。
南京钟因其工艺精湛、用料讲究,一出现就深受当时中上层人士的喜爱,当时在南京很多人家把它与瓷瓶、镜子放置厅堂中,取其“终身平静”的谐音祈福。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南京钟获得了金质奖章,从此中国制造的南京钟走向世界,在海内外名声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