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 加载中...
特产大全
九龙窑瓷器
时间:2014年08月07日信息来源:福建特产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九龙窑瓷器已有千年历史,从出土的瓷器来看,质地坚硬、工艺精巧、纹饰精细,尤其是被誉为“珠光”的青瓷器,在当时已蜚声海内外,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地。

  瓷器时期划分

  根据窑址的堆积状况及其工艺技术因素考察,松溪唐宋瓷器的发展,大体的划分为前后两期。

  第一期 相当晚唐五代时期

  此期产品以青釉器为主,兼有少量褐釉器。

  胎釉特征

  瓷器胎骨呈灰色,碗、碟、杯类器形体较轻薄,壶、罐、钵类器厚重。釉水呈灰绿、灰黄二色,釉层很薄,器物施釉均不及底。还有少量褐黄等釉色。从器物质量观察,由于胎釉中含铁分较多而且火候不足,致胎体易碎,釉面灰暗无光泽,多开细冰裂纹,釉层剥落现象较为严重。

  造型特征

  典型器有敞口碗、花口碗、花口碟、敛口钵、盘口壶、四系罐、矮足杯、双层灯盏、箕形砚、瓜楞执壶等。轮制成型,圆器碗、碟多撇口,琢器壶、罐类内里及底足拼接痕迹明显。部分器物仿金属器皿。底足有实足、圈足,外撇情形常见。

  装饰特征

  大部分素面,少数刻划简单纤细的卷云纹,不少器身带有仿金属器皿的压印直道凹纹,还有花口,或凸起的双直线状印纹。

  装烧工艺特征

  烧成方法是使用托座垫底器物重叠装置,明火焙烧。器物底部往往遗留4-8个支钉痕迹。釉面不甚洁净,常见沙粒和灰烬疵点。

  年代推断

  上述器物中,敞口碗、撇口碗、盘口壶是福建南安丰州、漳浦刘坂等晚唐墓葬中习见的造型;花口碗与江西景德镇窑五代花口大足碗、江苏南京南唐二陵葵瓣口碗相似;敛口钵与浙江江山天宝二年墓钵近似;矮足杯、执壶、砚等也和浙江余姚、绍兴等唐五代至北宋越窑遗址出土的同类器形形制一致。

  综合上述推断,本期瓷窑生产大约兴盛于晚唐五代,下限可能延续至北宋初年。

  第二期 相当于北宋早中期

  产品有青釉、褐釉两路,种类比较复杂。

  胎釉特征

  瓷器胎骨呈浅灰或灰色,质量较前期坚致,釉层仍较薄,施釉多不及底,少量满釉,有流釉现象。釉色可分为青、褐两大类,青釉呈青灰或淡青色,褐釉多呈酱黄色,少数是纯黑色。

  造型特征

  典型器有撇口碗、敞口碗、直口碗、带流钵、敞口盘、直口盘、双耳罐、五管灯钵、瓜楞执壶、喇叭口瓶、高足杯等。碗、盘类底足较高,执壶较前期形体瘦长变为丰满,腹部鼓圆。仍承袭以往造型工艺。

  装饰特征

  器形装饰仍以素面居多,少量刻划的直线、弧形蓖线、云气、卷草、花卉或压印的莲瓣瓜棱直条纹,装饰仍较简朴。

  装烧工艺特征

  烧成发放仍以托座迭烧为主,不过,除了支钉承托以外,碗类器中内底出现涩圈,大约是使用垫圈或直接迭烧的痕迹。

  年代推断

  上述器物中,青釉撇口碗、敞口碗、直口碗的造型见于浙江龙泉北宋山头窑;敞口盘见于绍兴上灶官山晚唐五代越窑;五管灯盏与浙江上虞县窑寺前五代官窑灯盏相近似;双耳罐、钵则与江西九江太平兴国八年墓土的同类器物相似。青釉和褐釉高足杯则与江西吉州窑的北宋Ⅱ式高足杯造型相同;褐釉瓶的造型与景德镇窑北宋影青瓶相似。

  因此考证,本期瓷窑兴盛年代在北宋早中期,下限可能延续至北宋晚期。

  3. 第三期 北宋晚期至南宋时期

  此期是松溪窑发展的鼎盛阶段,规模大,质量较好,数量多,工艺技术凸现鲜明个性特色。产品以青釉器为主,兼烧部分黑釉器。

  青釉器

  胎釉特征

  胎体多呈浅灰和灰色,也有灰白、深灰或灰黄色。灰白、浅灰的胎体比较坚硬细致。灰黄、深灰的胎体,较为疏松,属火候不足所致。

  釉水呈色有青黄、黄绿、青灰、灰青、黄褐诸色。以青黄色多见,是该窑主要标准色。青绿则是该窑最成功的呈色,明净而透亮,富于强烈的玻璃质感。黄褐色的一类,釉层中或浓或淡,多见细小的气泡或沙眼。各色釉层皆匀薄,胎釉结合紧密,釉面一般都比较光滑。器物转折处则凝聚厚釉,使釉层的厚薄发生有规则的变化,增加了明暗反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衬托了图案的装饰效果。部分釉层中分布细密的冰裂痕迹。除底足足根及内里露胎外,满釉的情形常见,更有部分裹足底足溅釉的状况。

  造型特征

  器物成型,共同特征是口沿较轻薄,腹部至足部则转为厚重。采用轮制方法成型,故器外口沿、腹部至足部均见修坯旋转时的弦纹痕迹,一般腹部的轮旋纹较稀疏,甚至圆滑无纹路,口沿与腹足连接处弦纹则较明显。器内底则旋挖成一周浅环状纹路。

  底足根部风行内外分别斜切的作法,所以足根中部往往呈现微微隆起的脊棱或略带一定的弧度,俗称“泥鳅背”。与此同时,也有一刀平切或略向内斜切的作法,属于这种作法的圈足则显示出规整的特征。圈足在挖浅过程中收刀时内底往往留下蒂状或脐状的旋坯痕迹。当然也有挖足较平整的,但数量不多。

  装饰特征

  器物除素面外,普遍地施行刻划花装饰,兼有部分模印装饰。刻划花装饰,有布局繁密的双面刻划花,见于碗、盘诸式器形。内里中央呈团花式,有菊花、萱草、荷莲、草叶;器壁通常划分2~4个区面,分别刻划主题图案荷莲、萱草、蕉叶、蔓草、草叶、婴戏等,或同向、或相向连续构图。花卉、草叶一般呈缠枝或折枝式。近口沿处则以一道或数道弦纹盘旋,共同构成富于层次分明的完整图案。内底和内里主题图案之间的空白处,填补以之字形篦点纹或多道弧线的篦梳纹,使层次分明的空间平添了几分饱满的格调。器外壁相应刻划折扇形长短斜向直线,有数道长短直线为一组,或以莲瓣纹为一周,围绕器表,匀称分布,与器里装饰互相呼应,相辅相成,呈现一派气息富丽的装饰景象。

  布局较为疏朗的单面刻划花装饰,一般见于碗、碟内里,主题图案题材与构图风格与双面刻划花的内里雷同。也有见于碗、炉外壁的,刻划一周莲瓣纹,莲瓣较瘦削,瓣面填划蓖线纹,略似浮雕工艺的装饰效果。

  模印的技法,仅见于盘内底,团花式纹样,有秋菊、牡丹以及阳文“吉”、“张”等铭文,并与内外壁的刻划纹样 相结合,由于盘器形体高大,内外刻划时又作上下两层布局,认真细致,独具匠心。

  从刻划技法看,刻的工具应是金属或是竹制刀具,纹样痕迹犀利深刻,线条舒畅;划的工具可能是竹木或骨角质制成,或刺点或刷划,浅显纤细,点线均匀。技术都极自然娴熟,得心应手,一气呵成。看似草率,但不失生动活泼,反映了民间工匠率真而浪漫的创作艺术。

  装烧工艺特点

  此期普遍使用匣钵装烧,基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凹底匣钵,入窑时将匣钵倒置,一个匣钵一般装器坯2至3件,用支钉承托器底,依次重叠将匣钵复迭,此法烧成的器物内底往往遗留支钉痕迹。也有一个匣钵装置1件盘的情形,器坯底部间以环形垫饼。另一种是使用凸底匣钵,入窑时1个匣钵装器坯1件,用垫饼承托器底,然后依次相迭,称匣钵仰烧法,此法烧成的器物仅底露胎。从窑址堆积状况来看,以前一类型占大多数。此外,托座迭烧法仍保留。由于迭烧的缘故,器物的内底或底足的根部,往往遗留4~6个支钉的痕迹。窑具中还发现有辘轳转盘车上的轴顶帽和挡箍,表明轮制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以致器物成型比较规范化,品种较少而批量较大。

  本期底典型器有侈口、撇口大盘,侈口、撇口、敛口、敞口中小型碗,撇口碟、灯盘、三足炉、高足杯等,它们都是松溪窑最具代表性意义的产品。以下就产品数量最多的盘、碗、碟类器物进行详细描述,以深入考察其鲜明特征的具体内涵。

  盘类,形体硕大而厚重,分三式

  Ⅰ式,撇口尖唇,深腹弧壁,内底宽平,矮圈足。内底刻团花,有五瓣状,花面填篦线纹;十瓣状轮旋式,瓣面亦填篦线纹;折枝萱草式,外填篦点纹。内壁刻划缠枝卷草间填刺密集之字形篦点纹。缠枝卷草以四分布局,从上向下,两两相对,与内底团花共同构成完整图案。外壁皆满饰折扇形斜直线条纹。较完整的一件,通高8厘米,足高0.6厘米,足径8厘米,复原口径26厘米。

  Ⅱ式,口沿略外折尖唇,深腹圆壁丰满,内收成平底,圈足。内底印阳文牡丹或“吉”字,内外壁皆饰卷草篦线纹。较完整的一件,复原口径24厘米、通高9.3厘米,足高0.8厘米,足径7.4厘米。

  Ⅲ式,口沿皆残,深腹圆壁,内底宽平,圈足极矮浅。内底一圈内浅印折枝菊花或水鸭图,纹饰模糊;另一种则刻划折枝萱草花。内壁布置4~5束水草,由下向上绘制,同向围绕,缠绵一派,叶面充满篦线。外壁刻划相应的水草篦线或斜直线条图案。内外刻划的线条均舒展大方,圆转酣畅。较大的1件,残高6厘米,足高0.5厘米,足径7.4厘米、

  撇口碗,形体挺拔而俊秀,分二式

  Ⅰ式,口沿向外侈折,小圆唇,深腹斜弧壁,内平底,圈足。内底刻划三叶小草间填篦线纹。外壁饰折扇形斜直线纹。口径17.2~18.8厘米,通高7.6~8.4厘米,足高0.8~1.0厘米,足径5.5~6.8厘米、

  Ⅱ式,口沿微向外侈张,小圆唇或尖唇,浅腹弧壁,内平底,圈足。外壁皆素面。内壁刻划4束草花纹,每束草花作单向或对向排列;也有内壁刻划4个极其简朴练达的婴戏图案。口径15~15.2厘米,通高6.8~7.4厘米,足高0.8~1.0厘米,足径4.9~5.0厘米。

  侈口碗,形体墩实而稳定。器形较小,口沿侈张,小圆唇或尖唇,深腹圆壁,内底较宽平,圈足,内壁刻划5支相连接的蕉叶纹,或简化为5道相等距的双直线棱纹。外壁刻莲瓣间填篦线纹,莲瓣稍显瘦削,或作数组线条纹。口径12.6厘米,通高5.5~5.8厘米,足高0.8~1.0厘米,足径4.2厘米。

  敛口碗,形体端庄而丰满,分二式。

  Ⅰ式,口沿微内敛,小圆唇或尖唇,深腹斜弧壁收成小平底,圈足。双面刻划花,有两种形态。一种内底素面,有的遗留四个支钉痕迹,内壁刻划卷草间加之字形篦点纹;外壁以6~8道长短直线为一组,围绕腹壁间隔排列。口径16.8~20厘米,通高6~7厘米,足高0.6~0.8厘米,足径4.8~5.2厘米。

  另一种内底为团花,呈旋涡式菊花,内壁刻划对称的缠枝莲花,满填之字形篦点纹;外壁刻划折扇线条,或有与五道横向线纹相交的图案。口径19厘米,通高1.0厘米,足径5.6厘米。此外,还采集到此类碗底残片,一种内底到X形间填篦线图案,内壁为勾连花草,一种内底作四瓣团花图案。

  Ⅱ式,敛口,深腹圆壁,内里饰弧形卷草篦线图案,外壁刻划斜直线条纹。口径16厘米,通高6.3厘米,足高0.4厘米,足径5.0厘米。

  敞口碗,形体瘦削而峻峭。

  器形较小,敞口小圆唇,浅腹斜壁微有弧度,内底凹下小圆圈状。一种内外素面或内壁刻划双层旋转弧线形状的团花,间填横向篦线纹;口径11.4厘米,通高3.8厘米,足高0.6厘米,足径3.8厘米。另一种敞口外撇,内壁刻划卷草篦点纹,外壁刻划数组线条纹。口径13厘米,通高3.8厘米,足高0.6厘米,足径4.0厘米。

  碟,形体扁矮而飘逸,分二式

  Ⅰ式,撇口尖唇,浅腹底部内折成宽平底,小圈足。外壁皆素面,内底刻划折枝花卉,有三种形态:一种作萱草花,花外填四组之字形篦点纹;一种作瘦瓣形的莲花,花朵略似蟹爪状,圈内满填之字形篦线纹;一种作折枝荷花,有的上部一朵圆硕,两侧伸出橄榄形花瓣,底部茎杆下是宽阔的侧面荷叶,呈山字形,花面及叶面间填篦状弧线纹,这种碟的内壁布置等距离的双直线棱纹,构图相当完美。口径14~15厘米,通高3.6~3.8厘米,足高0.6~1.0厘米,足径4.4~4.5厘米。

  Ⅱ式,撇口小圆唇,浅腹宽平底,小圈足。外壁素面,内壁满刻卷草篦线纹。口径15厘米,通高0.8厘米,足高0.8厘米,足径5.0厘米。

  黑釉器

  胎釉特征

  胎骨呈浅灰、灰、灰黑色,前两者较为细致,后者含有少量细纱而显得粗糙。器物多厚重坚实。釉水呈黑、黑褐、褐色,釉层较薄与与胎体密贴,口沿至腹部釉色多一致,有的口沿则略淡一些。釉水器内满釉,器外则覆盖至腹部底2/3以下。腹底部及足部多露胎。有器物在腹底部由于流淌的釉水稀薄,则呈现出局部铁锈色,使釉面形成两种不同的色调。

  造型特征

  器物亦采用轮制成型,有器物在腹底部一周遗留跳刀痕,腹底与足部交接处往往向内一刀平切或斜切,削去多余的坯泥,致使腹底部保留一道明显的棱脊痕迹,并形成平肩或坡面。足墙竖直或微外撇,足根多有斜切,挖足矮浅乃至近似实足,足底遗留旋坯痕迹。典型器形有束口碗、撇口碗、盏托等。

  装饰特征

  不事装饰,而依赖窑内烧成时所产生的窑变兔毫花纹,不过数量较少或不甚明显。

  装烧工艺特征

  一般与青釉器一起置于匣钵内相迭同窑烧成,故器内外底遗留4~6个支钉痕迹。同时也采用凸底匣钵以垫饼相隔单件仰置烧成,采用此法装烧的器物质量优良。

  年代判断

  回场窑青釉产品,基本特征是厚胎薄釉,以青黄、黄褐、青绿、青灰釉为特色,流行双面刻划花,纹饰较繁杂。此类工艺特征与龙泉窑北宋中期至南宋早中期的作品风格相类似。例如敛口碗与龙泉金村窑址第三层出土的双面刻花残碗、刻花残盘,形制纹饰皆相同,该窑发掘报告作者认为其年代相当北宋中期。金村窑址第二层相当南宋早中期,出土的双面刻花I型一、二、四、八式碗,Ⅲ型I式碗,在回场窑皆有类似产品。回场窑的双面刻划花敛口碗、撇口碗、侈口碗、内里刻花敞口碗、撇口碟,双面刻花盘,与龙泉龙东BY22、Y13、Y15、Y24北宋期至南宋早中期产品造型纹饰也多是有相一致的工艺技术风格。

  本省顺昌县大坪场宋墓出土有2件青黄釉刻花碗。1件为敛口碗,胎灰色,釉透明呈茶黄色,有冰裂纹,碗内刻花草叶篦点纹,碗外略呈弧形的直楞纹。通高6.2厘米,口径15.7厘米,足径4.8厘米。另一件为侈口碗,灰胎,釉透明而呈茶色,有冰裂纹。碗内划卷草篦点纹,线条流畅;碗外饰辐射线条纹。通高6.4厘米,口径15.7厘米,足径4.5厘米。窑中出土的铜钱,最晚是北宋神宗时期的元丰通宝。可以认定,这两件碗应当出自回场窑。年代在北宋晚期。

  回场窑中,碗、盘、碟外壁装饰中压印变体菊瓣直道凹纹的,盘的内底模印团花或“吉”字类铭文的,则年代相对较晚,当在南宋晚期,而高足杯则已接近元代形制。

  综合上述特征,本期的年代上下限则起至北宋中期,晚至南宋晚期及元代初年,其基本的隆盛年代在北宋晚期至南宋晚期。

  收藏价值

  松溪窑及其类型的瓷器,在日本、东南亚的考古发现和传世品中,收藏甚多。这些文物不仅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载体,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文明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日本,包含松溪窑在内的宋代闽浙等地青瓷器,以往曾被定名为“珠光青瓷”,据说是因为受到茶道之祖珠光文琳(1422-1502年)的青睐而定名。珠光把它们作为茶道用具,虽然它并非诸如官窑或者贡品之类的上乘之作,而属于民窑生产的一般器物,但他认为“云遮的月亮比完美的月亮更富有韵味。”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已故学者陈万里先生在 闽南同安首先发现了此类青瓷产地问题。学术界则又以同安窑系青瓷称之。九十年代以来有的日本学者则冠之以“栉描文青瓷”,在研究日本出土品的实例中,亦含有松溪窑瓷碗、磁盘的实例。在东南亚,由于中国瓷器的输入,大大改善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水平。如松溪窑的青瓷大盘,又可称为大海碗,非常适合南洋土著围坐抓食的习俗,因而深受欢迎。

  东南亚又是福建华侨的家居地,流传至今的文物,既具有实用价值的器物,又成为可供藏的艺术品。在印度爪哇发现的1件松溪窑宋代青瓷碟,陶学家如是议价:“本器刻花的莲花篦纹,具有朴素无华一尘不染的清雅之美。欣赏此碟,令人联想到闽地初夏的山水风光。为了向移居南洋群岛的同胞们传达故国之情,宋代的窑工们把器里的荷花描绘得多么生气盎然”。

  在中国陶艺百花园里,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论坛上,在世界文明发展的里程碑中,都有松溪窑瓷器的一席之地。

上一篇:浦城桂花
下一篇:小湖杨梅
(作者:南平特产编辑:福建特产)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