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农闲时节,然而,在宜州市龙头乡龙头社区廖家湾屯,记者看到,村民杨国权的红薯粉加工场里,几位村民却忙得不可开交,一块多钱1公斤的红薯经过一道道工序,价值倍增,杨国权的红薯粉条变成了致富的“金条”。
“我们龙头比较适合种红薯,生产出来的红薯甘甜可口,淀粉率也比较高,做出来的红薯粉筋道,久煮不烂。”杨国权加工红薯粉已经有10多年时间,他告诉记者,每年这个时候都是红薯粉加工最忙的季节,传统的手工制法虽然工艺落后却颇受欢迎,老手艺让人们找回了老味道,同时也给杨国权带来了一把致富的“金钥匙”,最近两年,杨国权每年的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
谈起红薯粉生产的致富经,杨国权说,自己做的红薯粉之所以卖得好,一方面在于传统工艺,另外也得益于政府的引导和消费者对原生态产品的需求。“以前做出来的粉虽然质量好,但因为种种原因,就是卖不上好价钱。”杨国权说。
“为了把龙头红薯粉打造成品牌,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我们正在研究成立专业合作社,给红薯粉加工户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龙头乡党委书记韦贤恒说。
在龙头社区,记者看到一片忙碌的场景,村民们身着干净的服装,正在忙着分装红薯粉,一箱箱的粉条装在了客户的车上。谈到今后的发展,乡长夏明敢说:“龙头红薯粉生产有一定的历史,主要是村民小打小闹,不成规模,现在全乡每年产出的红薯粉五六万公斤左右;我们将通过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一来给农户提供一个产销的平台,二来统一包装,统一质量标准,也让这个传统产业发扬光大。”
现如今,在龙头乡龙头社区,像杨国权这样的红薯粉加工农户有30多家,每年几个月的时间,就能挣到两三万元,生产规模大的能赚到十万元甚至更多。
村民正在晾晒红薯粉的情景
新疆北部因为持续干旱致草场大面积枯黄,逾400万公顷草场受灾。徐国强摄 乌鲁木齐9月17日电(记者朱景朝)9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