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农业与农民发展的“命根子”。10多年前,防城区华石镇冲敏村3000多亩田地就有2000多亩缺水,更糟糕的是因为缺水越来越多的田地被丢荒。后来,长歧干渠及其支渠重新修通后,村民们开始在田地里种上了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甚至还有人搞起了水产养殖。当初被弃耕的土地慢慢“长”出了钱来。
村民们感激政府水利部门对水利设施建设大投入的同时,更感谢村里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所做的工作。冲敏村林华仁除了担任村委主任之外,还有一个头衔:村农民用水者协会会长,村里的水资源管理方案能否严格执行,他是第一责任人。
“过去水渠有人用,无人管,到处漏水,到农田要灌溉时,缺水是必然。”林华仁告诉记者,长歧干渠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因为失去管理和维护,长期不通水。近年来,政府水利部门每年加大修复的力度,使渠道重新全线通水。水通了,沿线田地得到了灌溉,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在春播等大量用水的季节,村民常为争水闹出矛盾。
农村小事无人管,就会变成大事;大事有人管了,就不再是个事儿。2003年前后,在长歧水管所的支持下,村里的农民用水者协会应运而生。协会的主要职责是,共同维护水利设施,有序供水,协调区域内用水纠纷。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成立,明确了村里的水利设施的责任和管护主体,实现从自己的事自己管,到大家的事大家一起管的转变。“平时有活儿组织大家一起干,如维修一个水坝我们协会成员自己出工,只要水利部门提供材料和一些补贴就可行了,比专做工程的,可以省一半钱呢。”林华仁说。
2014年中元节那天,一场大雨将长歧干渠上三浪村段渠道岸堤冲出个10多米的口子,情况异常危急。得知消息的林华仁,马上组织10多名协会成员到邻村帮忙堵住缺口。“他们是上游,我们是下游,上面缺堤,我们也会受影响,因为刚好是插秧的季节,要抢时间插秧,没有水就插不了。”
当地过中元节,一般都是下午3点多钟就开始吃晚饭了。但是当天,林华仁带着协会成员们抢修干渠,一干就是一天。“下午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响鞭炮了,然后大家的手机也响个不停,家里都催回去吃饭呢,不做完工怎么能走呢。”林华仁笑着说。经过两天的抢修,长歧干渠重新通水,华石村、冲敏村的100多亩尚未插秧的水田,也赶上最后的季节完成插秧。
当然,农民用水者协会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只是这些。村里的条件好了,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重新回到村里谋求发展。很多人将土地承包起来搞种养,钱袋子也渐渐鼓起来。林华仁说,村里单单养猪场就有20多个,300头以上规模的就有3个。
新疆北部因为持续干旱致草场大面积枯黄,逾400万公顷草场受灾。徐国强摄 乌鲁木齐9月17日电(记者朱景朝)9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