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中草药
首页 > 其它中草药 > 浏览文章

竹茹

(编辑:其它中草药 日期:2020年12月06日 浏览: 加入收藏 )

竹茹介绍

【别名】
竹皮,青竹茹,淡竹茹。
【汉语拼音】
zhú
【名称英】
Bambusa tuldoides Munro
【成份】
含多糖、氨基酸、酚性物质、树脂类及黄酮类成分。
【加工采集】
全年均可采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药理作用】
1. 增加尿中氯化物量:有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作用;2.增高血糖:此外,还有增高血糖作用。3. 抗菌作用:竹茹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蓖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2.切制:除去杂质切揉成小团,将竹茹中的碎末,过粗箩,收集粗粉。3.姜汁炒:取净竹茹,加姜汁拌匀,置之不理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取出,晾干。每斤竹茹用生姜3两。4.姜汁焙:取净竹茹,加姜汁拌匀,稍闷,压平,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焙至两面显黄色焦斑,取出,晾干。每竹茹100kg,用生姜10kg或干姜3kg。5.炒制:先将锅烧热,放入麦麸,炒至冒烟,加入竹茹翻炒至黄色,筛去麦麸即可。每竹茹10kg,用麦麸2kg。6.砂制:取竹茹抖去灰渣,加飞朱砂细粉1%兑水适量搅匀后,喷晒竹茹,至染成均匀红色,晒干。
【性味】
微寒性,味甘。归胃经、胆经、脾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熬膏贴。
【宜忌】
寒痰咳喘、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归经】
脾;胃;胆经
【备注】
据文献记载,除上述淡竹茹外,供药用者尚有苦竹茹、慈竹茹等,各详专条。
【植物形态】
青秆竹:常绿乔木状。秆丛生,顶端稍下弯,幼时被白粉。秆环、箨环均被毡毛,秆箨长,短于节间,脱落性,箨鞘背面无毛。箨耳显著。箨叶呈狭三角形。枝簇生,主枝较粗长。小枝具3~4叶,叶片狭披针形,上面无毛,下面密生短柔毛。花枝每节有单生或簇生的假小穗,近圆柱形而微压扁,先端尖,淡绿色,小穗有小花5~8朵。 大头典竹:常绿乔木状。节与节间微作“之”字形折屈,顶端下垂。节上密被棕黑色毡毛;箨鞘大,幼时近革质,背面具深棕色刺毛,老时硬纸质;箨耳极小。箨舌边缘齿裂。箨叶小,卵状披针形。枝簇生,主枝粗长,小枝具7~10叶;叶片矩形兼披针形,上面有小刺毛。花枝每节有单生或簇生之假小穗,呈矩形兼披针形,黄绿色,干后呈枯草色。含花6~10朵。
【临床应用】
用量4.5~9克,煎服或熬膏服。用治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来自何书】
1.出自《本草经集注》(《中药大辞典》)、《别录》(《中华药海》)。2.《本草图经》:堇竹、淡竹、苦竹,《本经》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惟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甘竹似篁而茂,即淡竹也。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南人以烧竹沥者,医家只用此一品,与《竹谱》所说,大同而小异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