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
首页 > 种植技术 > 浏览文章

农药精准施用技术应用现状与推广对策

(编辑:admin 日期:2014年09月20日 浏览: 加入收藏 )
 

农药作为农业生产主要投入品之一,为农业生产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人们对农药的认识不断深入,农药应用对食品安全及环境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各国科学家开始研究精准施药技术,并逐步在生产中应用。美国印第安纳州中部地区是较早采用精准施药技术的地区,这里地势起伏,田间病虫草害情况和生态条件有很大的不同,由于这里80%的农民采用了精准施药技术,除草剂、杀虫剂的精准施用使所需的农药投入量减少至原来的90%,每hm2利润增加50美元。实践证明精准施药技术所带来的额外利润,足以补偿精准施药先期的启动成本。

农药精准施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是改进农药使用现状、保护环境实现精准农业的需要

1.1农药使用现状不容乐观,需要精准施药技术农药应用过程中,农民无视病虫害发生规律,盲目施药,忽略了用药的最佳时期;病虫害发生时,无视病虫害发生的部位,多盲目采用全田施药:无视不同农药的性能的不同,防治对象的差异,气候的不同,以及农田生态环境,随意复配混用农药现象普遍;打药时怕费力,图省事,药液喷雾不到位,使喷出的药液不均匀接触病虫发生部位,这样就难以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农药施用器械仍然落后,“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1.2环境保护的压力需要精准施药技术农药对环境影响的现状、问题农药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农药使用后.只有10.0%~30.0%的量对生物产生作用,其余部分经迁移转化残留于土壤、水体及大气环境中,构成对环境的潜在危害。据统计,中国每年农药的使用面积达1.67亿hm2以上,受农药污染的面积达0.133亿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7以上,土壤的农药污染状况相当严重,并通过对地表水的污染直接破坏了天然水产资源和饮用水的质量,影响人们的健康。

2精准施药技术的推广情况

2.1推广精准量具及先进施药设备长期以来,农民施药一直凭经验,随意配对药液,固体农药普遍用手抓、勺盛、铲子铲;液体农药多用瓶盖量或随意倒,这样容易造成药剂量不足或农药过量,从而导致施药效果不好或农药浪费,容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据调查,密云县因无效喷药每年浪费农药100 t以上。为此.北京市密云县植保植检站根据实际情况从北京市植保站引进并推广了精准施药配套系列量具,主要包括液体农药、溶剂的系列量具和固体农药称量器具800套,免费发放给农民应用,以提高其用药的精确度。

针对原有施药器械比较老化落后,“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喷雾压力小,喷幅小,雾化效果和防治效果差.农药利用率低及环境污染大等问题,2008-2009年在密云县引进北京丰茂东方红牌WFB- 18AC型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北京丰茂DFH-16A型、山东卫士牌WS-16P型喷雾器4 000余台,与农民进行置换,充分利用其喷速快、喷幅大、喷雾压力大、射程远、喷药部位全面、雾化效果好和药液喷洒均匀等特点,在李各庄等蔬菜基地引进自动转向微电脑自控常温烟雾施药机、弥雾机。这一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具有最大限度提高施药利用率、降低单位面积投入等特点,在温室大棚推广使用。

2.2引进先进精准施药技术,开展应用研究北京市密云县植保植检站在北京市农药检定所的指导下,2006-2007年开展了从荷兰引进除草剂最低致死剂量技术应用研究,2007-2009年进行推广应用探索,这次在杂草上进行的试验开启了精准施用农药技术应用研究的先河。

2.2.1  除草剂最低致死剂量技术原理  应用除草剂最低致死剂量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如下6个步骤:1)田间杂草的调查:2)根据敏感性表决定所用除草剂的种类;3)根据剂量表决定药剂的施药剂量;4)最后决定用药的时机、剂量和施药方式等;5)用感应技术预测药效和对作物的伤害;6)评估和决定是否需要2次施药。

专家决策系统综合了施药技术、除草剂剂型、杂草种类和叶龄、天气条件和作物种类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在确定条件下的最低致死剂量。

2.2.2  田间试验结果

2.2.2.1  田间试验情况  田间试验的主要目标为:1)对MLHD技术进行田间试验;2)比较常规施药技术(背负式喷雾器)和改进的施药技术(悬挂式喷雾器或改进的背负式喷雾器)的杂草防治效果。

2.2.2.2  2006年的田间试验结果  在2006年田间试验中.异丙隆和溴苯腈被用于杂草苗后一次性茎叶处理(见表1)。田间试验的结果显示,用1.0 Dmin或更高剂量处理,所有杂草都得到了很好控制,而低剂量对荠的防效不是太好.但对其他杂草防效还是很好(见表3)。田间试验的结论为:1)所用的除草剂如异丙隆和溴苯腈,对许多阔叶草有效。田间没有禾草发生,这表明没有异丙隆也能得到良好的防效:2)秋季小麦播种后,需要实地调查田间的情况,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秋防。待第2年春天,仍需调查田间是否有禾草发生,以确定是否需要在溴苯腈中加异丙隆。

2.2.2.3  2007田间试验结果  在第2年的田间试验中,由于没有禾草发生,供试药剂只选用了溴苯腈.而没用异丙隆。溴苯腈的1.0 Dmin确定为0.7 t/hm2(见表3)。杂草的防效非常好,优于常规处理:0.5 Dmin剂量不是很有效。杂草的百万分比浓度平均值为20,变化范围较小,而这值跟的杂草防治阈值相同。0.5 Dmin剂量的杂草百万分比浓度较高,鲜质量防效较低(见表4),而1.0 Dmin杂草的鲜质量防效很大,优于常规药剂处理(见表5)。

2.2.3  结论冬小麦试验的结论如下:1)采用ML HD技术防治田间杂草的防效优于常规药剂处理:2)除草剂最低致死剂量技术适用于早期防治田间草龄较小的杂草;3)与常规方法2. 4-D处理相比,采用除草剂最低致死剂量技术能够显著减少除草剂使用量;4)改进后的背负式喷雾器适用于除草剂最低致死剂量技术施药;5)杂草用药2-3 d后的百万分比浓度可以较好的推测最终杂草防效,百万分比浓度低于20.表明防效良好:6)该项研究对MLHD杂草控制技术在冬小麦生产中进行了完善,更适合我国的生产环境及施药设备。

2.3开展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综合用药素质农民是精准施技术的主体,只有提升其综合素质,才能使精准施药技术为其所接受,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农民田间学校”是北京市积极推广的培训农民最为直接、直观的培训模式,是大力推进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普及有害生物综合控制知识与技能,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为了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北京市密云县植保植检站从2006-2009年开展了农民田间学校工作,3年来共培训农民学员400余名.在培训过程中,引进精准施药技术理念与基础知识,农民学员在掌握有害生物综合控制技术的同时.加强了对化学防治作用的认识及合理应用,认识到了精准施药的重要意义,促进了精准施药技术的推广。

3精准施药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对策

精准施药技术是农药使用的高级阶段,而密云县的施药技术仍处于从传统施药技术向现代施药技术的过度阶段.从密云县的基本情况出发.提出以下策略.

3.1借助农民田间学校平台推广加大精准施药技术及理念继续依托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工作,针对农民及基层植保技术推广人员开展精准施药技术培训,并发挥其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大精准施药技术培训力度,展示精准施药技术,增加农民对精准施药技术认知程度.提升农民应用素质.从而促进精准施药技术及精准农业的推广普及。 

3.2建立精准施药技术示范区农民对新思想的接受有一定的难度,示范区的建立能让农民看到新生技术对于农业的作用及其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就更易于让农民接受。

3.3政策扶持,促进精准施技术在密云县快速推广农民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收入还不足以独立承担精准施药技术及设备的高额费用,精准施药技术推广符合密云县经济发展战略.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各级政府以政策补贴的形势分担农民的高额费用,将促进精准施药技术推广应用。

4结束语

应用精准施药技术可以提高农药的利用率50.0%以上,降低农药用量30.0%-50.0%,减少农药漂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缓解环保压力,在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将产生较好的效益。该技术在密云县应用研究及推广是在起步阶段.农民对精准施药的认识不足.为农服务部门对精准施药技术掌握与认知不到位,成本过高等因素限制了该项技术推广应用,这都需要大量的工作与资金投入,因此本文从精准施药技术推广的重要性、推广的工作及应用现状、推广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促进精准施药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为实现精准农业打下基础,为农业生产、生态县发展提供保障。

 

王福贤1  杨卫东2  李金山1  马海凤1

(1北京市密云县植保植检站,北京  101500;2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  100029)

北京农业2010.6月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