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牛
鲁西牛亦称“山东牛”,是中国黄牛的优良地方品种。原产山东西南地区,主要产于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和济宁两地区,以优质育肥性能著称。毛色多黄褐、赤褐。体型大,前躯发达,垂皮大,肌肉丰满,四肢开阔,蹄圆质坚。成年公牛体重500KG以上,母牛350KG以上。挽力大而能持久。性温驯,易肥育,肉质良好。
外形特征
牛体躯高大,身稍短,骨骼细,肌肉发达,背腰宽平,侧望为长方形。被毛淡黄或棕红色,眼圈、口轮和腹下,四肢内侧为粉色。毛细、皮薄有弹性,角多为“龙门角”或“八字角”。
鲁西牛体躯结构匀称,细致紧凑,具有较好的役肉兼用体型。公牛多平角或龙门角;母牛角形多样,以龙门角较多。垂皮较发达。公牛肩峰高而宽厚。胸深而宽,而后躯发育较差,尻部肌肉不够丰满,体躯呈明显前高后低的前胜体型。
母牛鬐甲较低平,后躯发育较好,背腰较短而平直,尻部稍倾斜,关节干燥,筋腱明显,前肢多呈正肢势,或少有外向,后肢弯曲度小,飞节间距离小,蹄质致密但硬度较差,不适于山地使役。尾细而长,尾毛有弯曲,常扭生一起呈纺锤状。被毛从浅黄到棕红色都有,而以黄色为最多,约占70%以上,一般牛前躯毛色较后躯为深,公牛较母牛深。
鲁西牛成年公牛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分别为:146.3±6.9厘米,160.9±6.9厘米,206.4±13.2厘米,644.4±108.5公斤,成年母牛分别为:123.6±5.6厘米,138.2±8.9厘米,168.0±10.2厘米,365.7±62.2公斤。
多数牛有完全或不完全的“三粉”特征(指眼圈、口轮、腹下与四肢内侧色淡),鼻镜与皮肤多为淡肉红色,部分牛鼻镜有黑点或黑斑。角色蜡黄或琥珀色,角形多为平角和龙门角。多数牛尾帚毛色与体毛一致,少数牛在尾帚长毛中混生白毛或黑毛。
不同类型鲁西牛的外貌主要特点为:高辕牛个体高大,体躯较短,四肢长,侧视呈近正方形,角形多为龙门角和倒八字角,毛色较浅,黄色较多,“三粉”特征明显;行走步幅大,速度快,适于挽车运输,但持久力略差。
生活习性
鲁西牛是在产区细致管理和全年舍饲条件下所育成的地方良种。它虽然表现有耐粗饲的特点(单喂麦秸也能维持生命),但一般说来要求细致的饲养管理条件,故对鲁西牛的饲养管理极为精细,草料要求铡碎磨细,冬季多喂“花草”,甚至有用豆沫子、高粱粥喂牛的习惯。鲁西牛对高温适应能力较强,而对低温适应能力则较差。一般在30℃~35℃高温下,基本能正常使役。鲁西牛在冬季-5℃~-10℃以下的条件下,要求有严密保暖的厩舍,否则严冬易发生死牛现象。鲁西牛的抗病力较强。另外,鲁西牛有较强的抗焦虫病能力。
生长繁殖
鲁西牛繁殖能力较强。母牛性成熟早,有的牛8月龄即能受配怀胎,一般10-12月龄开始发情,发情周期平均为22(16~35)天,发情持续期2~3天,发情开始后21~30小时配种,受胎率较高,母牛初配年龄多在1.5~2周岁,终生可产犊7~8头,最高可达15头,妊娠期285(270~310)天,产后第一次发情平均为35(22~79)天。公牛性成熟较母牛稍晚,一般一岁左右可产生成熟精子,2~2.5岁开始配种,利用年限5~7年,如利用得当,10岁后仍有较好配种能力;性机能最旺盛年龄在5岁以前;射精量一般5~10ml,精子耐冻性随个体而有较大差异。
产肉性能
鲁西牛产肉性能良好。皮薄骨细,产肉率较高,肌纤维细,脂肪分布均匀,呈明显的大理石状花纹。据试验,在以青草为主、掺入少量麦秸、每天补喂混合饲料2kg(豆饼40%、麦麸60%)的条件下,对1~1.5岁牛进行肥育,平均日增重610g。据屠宰测定的结果,18月龄的阉牛平均屠宰率57.2%,净肉率49.0%,骨肉比1:6.0,脂肉比1:4.23,眼肌面积89.1平方厘米。成年牛平均屠宰率58.1%,净肉率为50.7%,骨肉比1:6.9,脂肉比1:37,眼肥面积94.2平方厘米。 肌纤维细,肉质良好,脂肪分布均匀,大理石状花纹明显。
菏泽特产、山东特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