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炸枣
炸枣在江南称为“麻团”,用当地产糯米、粳米粉揉成粉团炸成,中间不填料,外皮滚上芝麻,故称“麻团”。也是厦门著名的小吃。
特点
“外酥内韧,香甜可口”。
做法
原料分为皮、馅。皮一般为上好地瓜,米磨(碾)成粉,馅一般为花生、豌豆、芝麻馅,也可用蔬菜,或者肉馅,笋馅。把馅包在皮里,放在沸腾的油锅炸,口感甚佳。
起源典故
冬至,泉州人除搓红丸外,还有做鸡母狗仔十二生肖置于红白丸中。还要炸枣。民间做这些食品,通常用糯米粉、干淀粉、白糖。除红白丸外,炸枣和炸十二生肖主料却是蒸熟的番薯。馅则随意用豆沙、冬瓜糖、花生仁压碎均可。
说起番薯来历故事很多:明代万历二十三年,长乐商人陈振龙到吕宋岛做生意,吃到番薯想带薯种回福建,但土人不允许。1593年5月下旬,他把薯苗装于竹筒,扎于绳间悬挂船后水中,终于把薯种带回福建。先在福州南台试种,秋天终获收成。当时福建常闹饥荒,巡抚金学曾观风至长乐,问众生员有何良策救民?陈振之子陈经纶具呈申报,种吕宋朱?(薯)可以救荒,薯种不怕水旱,遍地可植。金学曾采纳意见下令全省栽种,4个月后果然番薯大丰收,百姓感恩戴德,所以番薯又名金薯。日本国的番薯是17世纪由中国传入琉球、九州至日本本土的,所以日本人称唐薯。上海有番薯是徐光启种的。
郭沫若有《满江红》云:“挟入藤篮试南航,归来闽海勤种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番薯不但是百姓大人小孩皆欢吃的食品,清代乾隆皇帝也很能吃番薯。乾隆帝在他78岁时患了“老年性便秘”,怎么用药都不见好转。有一天路过御膳房,一阵甜香味扑鼻而来,他发现有两个小太监在吃一种“烤果”,便向小太监要1个来试尝,结果一连吃了3个,回去不久立刻大便畅通,方知他吃的是民间粗俗番薯。
乾隆帝因此常吃番薯,并下令全国重视番薯栽种。乾隆帝80岁生日时,想把番薯赏赐众大臣,后妃们极力反对说有损龙威。御膳厨的人出了一个主意,说可以把去皮的番薯制成品,塑成12生肖状蒸炸,依各大臣生肖赐之必定比赏番薯要更雅更有意义。乾隆同意了,果然领到十二生肖的大臣三呼万岁。那天,生肖属狗的很多,御膳厨来不及供应,乾隆说:以后要多做狗奴才。
金口御言,流传至今,民间炸枣摊炸狗仔成为泉州风味小吃。因为狗仔对主人最忠诚。
番薯在安溪湖头也有故事。清康熙年间,惠安前坑湖村人林尚吾赴京赶考误过报名期,主考官刘台山是林尚吾的学生,私下同意让他用暴病死亡的举子的姓名应考,想不到独占鳌头中了状元。林尚吾不愿欺君,如实具奏真实情况,康熙帝虽然不悦,但又觉得他文才好,为人诚实,要他找人作保免罪。林尚吾便提出安溪人李光地,李光地因为林尚吾不熟悉吱唔半天不敢作保,林尚吾被降为第四名,入翰林院。
有一天,康熙问李光地家中有什么特产?李答:“乌龙茶,番薯。微臣就是吃番薯长大的。”康熙又问你为什么不敢担保林尚吾?李光地又不敢回答,康熙帝笑着说:“你真是番薯相国,大块又好吃!”据说自从康熙帝金口御言以后,原来像猴相薯变得很大块,吃起来香又甜。所以至今善意挪揄安溪人时,常说:“湖头番薯大块又好吃。”用之于炸枣、炸狗仔更是别有风味。
休闲食品
炸枣与炸狗仔不是节日也能一试你的烹饪手艺。利用双休日,你买250克糯米粉,一斤或八大两番薯(蒸熟去皮),白糖半斤,和熟番薯揉成粉团,以可塑捏成形为准(太硬太软可用水或粉掺和),即可凭你高兴捏成十二生肖或你想像的形状,放入五成热的油锅中,待浮起来时用竹筷(不可用塑料或带漆的)轻翻,炸至表面呈金黄色时捞起,稍凉即可大嚼了。倘若要做内馅,可买花生仁炒熟去膜压碎,加上切碎的冬瓜糖、白糖适量、芝麻、拌点香油,不但“味道好极了”,还有“甲天下”滋味。
厦门特产、福建特产 |